Page 244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44
前 言
從 17 世紀的笛卡爾的心物實體二元論開始,哲學界開始了對於人類心智
與意識的探討,到後來基於笛卡兒的理論衍生心物難題,到後來有心物平行論、
唯心論、唯物論等等試圖解決心物難題的論述出現,其中唯物論到後來又比較迎
合科技發展主流。 (冀劍制,2012,頁 91-94)
首先,近代的主流世界觀都是試圖以一切現象都是純粹物質交互作用所產
生的,舉凡古人敬畏的天降雷電、氣候乾旱或是洪水氾濫,到了近代我們都能找
出一個所謂”科學”的原因,或者可以說是有一個基於物理客觀事實能觀察到的現
象,來解釋這一切看似玄妙的自然狀態,再來,隨著近代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的
發展,我們可以知道不少看似心智或是意識受到損害的人,其實是他們的大腦某
一區塊或是腦神經受到損害而產生的結果,再加上唯物論的主要論述即是:心理
世界以及意識的一切表現全是由物質實體作用下產生的,而那個物質實體即是大
腦,於是,這兩種理論一拍即合,物理論變成一種符合我們科學常識的論述。
但是,物理論(Maternialism)之中又有因為對於心靈意義的詮釋不同而有好
幾種的派別與論述:
1. 行為主義(Behaviorism):以客觀外在的行為去定義心靈狀態。(冀劍制,
2012,頁 91-94、頁 109)
2. 同一論(Identity Theory ):主張某一種心靈狀態等同於某一種大腦狀態。(冀
劍制, 2012,頁 112)
3. 功能論(Functionalism):心靈狀態就是功能狀態(冀劍制, 2012,頁 144)
4. 取消唯物論(Eliminate Physicalism):認為心靈現象是純粹的幻象或是錯誤的
認知,因此「取消」了心靈與意識的意義與性質。(冀劍制, 2012,頁 91-
94、頁 117-118)
5. 性質二元論(Property Duolism):主張實體只有物,但是物之中卻有心與物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