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6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46

第一章  計算機學派的歷史



                                                      第一節  源起


                          計算機學派的基礎幾乎可以說是從 20 世紀的數學家圖靈(Alan Turing,以

                   下稱圖靈)開始的,艾倫圖靈出生於 1912 年,1931 年就讀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1934 年畢業,後來在 1936 年提出了「圖靈機」這個概念,首先從打造圖靈機的


                   想法為起點,圖靈描述他的想法即是「打造一部大腦」  (Andrew Hodges,林鶯,

                   2017,頁 64),他的想法是這樣的:如果他造出一台圖靈機,他的狀態可以與「心

                   智狀態」相比,則圖靈機的實體就可以與大腦相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圖靈並不是


                   想造出一顆「機械零件構成的大腦」或是「一部模仿心智狀態的機器」,圖靈的

                   想像是,如果大腦明確的,有某種儲存資訊的方式、連接資訊的邏輯、從感官的

                   輸入到肌肉運動的輸出,那麼依此原理造出的圖靈機,也應該要有大腦的功能,


                   到後來他寫下一篇論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計算機與智能),

                   其中的第一段第一句就闡述他的一個核心問題”機器能夠思考嗎?”(Can Machine


                   Think?),在文章中他也提到,為了避免”機器”與”思考:這兩項單字因為常識上的

                   使用定義與他所思考闡述的概念截然不同,於是,圖靈試著將這個問題轉化為一

                   種思想實驗,也就是著名的「圖靈測試」。




                                             第二節  圖靈測試(Turing Test)


                          在圖靈的描述中,圖靈測試被他稱之為「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首先圖靈假設,一個房間內有兩個人,一位男人(A)、一位女人(B)、以及在相隔


                   的另一間房間裡有一位詢問者(C),爾後男人及女人會被各自標上 XY 的標籤,

                   並且詢問者得知房間內有代號 X 及 Y,並且他的遊戲目標即是透過詢問問題,

                   用以回答一個最終的準確解答:X 是(A)或(B)?以及 Y 是(A)或(B)?並且為了不讓房




                                                            3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