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1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51
第二章 中文房論證
第一節 背景
在希爾勒成書的 1980 年,人工智能的話題已經圍繞在強 AI 與弱 AI 上面
了,弱 AI 意指模仿人的智能行為,卻明顯不具智能的機器;強 AI 則是,不僅是
做出智能行為,同時表現出了心靈狀態,並且通過了圖靈測試;對於希爾勒而言
弱 AI 並不是他所要針對的目標,而是強 AI,它這麼做的目的在於當時人工智能
學者對於強 AI 的有一種極端主張:所有具有計算能力的機器其實都表現出一種
心靈狀態,一台計算機跟人腦不同的地方在於有人腦比起計算機複雜好幾百倍,
因此多了一些精神上的特性:例如道德、創意、責任等等,換句話說,這跟功能論
的主張幾乎一模一樣:心靈狀態等同於大腦這部複雜機器運作產生的「功能狀態」。
因此可以很方便的假設,如果我們已經解析透徹了人的大腦像是甚麼樣的”
機器程式”正在運作,我們只要將它提取出來,再有一部足夠強大的超級電腦,
一旦這部電腦搭配程式,就會運作產生心靈狀態”,並且能夠表現出情感、知識、
經驗甚至意識或者理解。(羅傑‧彭羅斯,許明賢、吳忠超,1993,頁 18-19)
希爾勒恰恰反對這樣一個主張,當時有一位耶魯大學教授 Roger Schank(羅
傑‧香克)講述兩則故事想要來檢驗機器是否能通過圖靈測試:
一、 一位男人走進餐廳,點了一客漢堡,漢堡上桌時發現它被烤到外皮酥脆,
於是他憤怒的離開座位走出餐廳,沒有留下小費以及餐費。
二、 一位男人走進餐廳,點了一客漢堡,漢堡上桌時他感到開心,於是付了
餐費,還給了服務生大量的小費。
針對在圖靈測試中使用這兩個問題,作為詢問者只要求一個回答:在這兩
個問題中,第一則故事的男人以及第二則故事的男人有沒有吃下漢堡?以人類而
言,會回答第一則故事的男人沒吃而第二則故事的男人吃了,而圖靈測試中的機
器也將如此回答,這將代表著機器已經通過了圖靈測試,但是希爾勒並不滿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