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7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47
間中人回答問題的聲音語調影響詢問者的判斷,他們被規定只能由字條,或者更
加不會被辨識出性別的訊息傳遞方法,像是純粹打字傳送訊息的方式,再來,例
如(A)對應了 X 的標誌,那麼(A)的任務即是用回答提問的方式誤導(C)做出錯誤
判斷,而(B)對應 Y 的標誌,那麼(B)的任務即是幫助(C)做出正確的判斷,又舉
例:
(C) 提問:X 請回答我你的頭髮長度
則,X 對應的(A),也就是一位男人他可能回答:「我最長的頭髮觸及衣領」這一
類誤導性的詞句。
而 Y 對應的(B)為了能夠幫助詢問者(C)能夠正確的判斷,他的最好作法就是據實
以報,而非誤導訊息。 (Turing,1950,pp434-435)
但是圖靈真正的問題是:如果房間內的誤導者(A)也就是詢問者所認知的 X,
事實上他是一部機器呢?那麼,這樣一部機器是否能夠如想像中像男人一般的誤
導詢問者?也就是說,模仿遊戲只需要做到:
1. 機器做出回應
2. 詢問者做出回答
3. 這個回答是循問者所下的判斷:房中產生的回應是否能斷定兩人都是人
類,或者其中一方的回答引起詢問者的質疑,宣稱房中有一人是機器
4. 產生的回答決定一個結果:房中的機器能否被稱之為智能機器?
對於圖靈而言,這樣的思想實驗能夠更好的取代或是闡述他原本的問題”
機器能夠思考嗎?(Can machine think?)
圖靈做出這個思想實驗的目的在於,他並不是想要描述人的思考過程或者
是所謂有心智物的思考是怎麼樣的,他承認思考過程是不會被客觀覺察到的,就
如同,我們很少對眼前這一個說話的人提出質疑他會不會思考?或者他會不會是
包著人皮的機器人?圖靈想要論證這種模仿的原則的確可以稱之為思考或者是智
能,如果一台機器,依據它的回答與人類的回答相互判斷之後,被斷定無法區分
何者為機器以及何者為人,那麼基於我們承認人會思考,而機器”能夠做到或者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