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8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318
第二種解釋是傷害的程度差異問題,我們假定當感到幽默的時候,幽默與
情感是同時存在的,而感受上的差異,是由於我們對於幽默事物的傷害的感受程
度差異。
Aristotle 指出,喜劇不應該涉及痛苦或破壞,準確一點說,喜劇不該將注
意力集中於痛苦,即那些可能引發我們恐懼的事物,即便它正被放在舞台上。由
此可知,為了使不協調理論完善幽默,必須正視不協調因素所帶來的感知問題,
例如痛苦、破壞、威脅以及危險。許多喜劇、電影、動畫中,以誇張的手法刻意
模糊或邊緣化不協調帶來的傷害和破壞。例如:當喜劇演員被鐵鎚或鋼筋撞到頭,
我們可能感到滑稽而發笑。但若畫面加入一些過於真實的表現,如:硬物將頭砸
至頭破血流的傷口、演員痛苦哀號的畫面,我們可能不會發笑,甚至感到不安,
或是恐懼。
傷害程度差異的假設,可以有效解釋,為什麼在同一個文化圈中,我們看
見非以國內素材製成的地獄梗(如:有色人種歧視)會使我們想笑,但使用國內
素材製成的地獄梗(如:八仙塵暴事件)時,我們會較不會感到幽默,甚至不安。
但即使如此,傷害程度差異所造成的情感區別是因人而異的,牽涉到許多主觀問
題,因此若要以此解釋來作為理解觀看地獄梗時的情感差異,仍有不足之處。
因此本組更傾向於當幽默起到作用時,我們的情感被暫時麻痺一說,因為
這樣可以適當解釋,當我們感到幽默過後,被拋置一邊的情感漸漸回歸,而我們
也因自覺發笑不道德而「準備下地獄」。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