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9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339
第三章 符號消費
「恰當地說,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
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斷地繁衍,各種需要也一直增加。製造界不斷地加速
它們的生死週期,人的語彙便顯得不足以應付。」布希亞描述了上個世紀西方消
費社會的景象。(陳月明,2018)消費是資本主義下的產物,因為生產過量,為了
消滅產品而需要"消費"來減少多餘的產品,但消費者卻錯以為是因為生活的富
裕致使物資的豐富。
首次提出“消 費 社會”這一概念的是法國社會學家尚·布 希 亞 (Jean
Baudrillard,1929 年 7 月 29 日-2007 年 3 月 6 日),他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生
產力的提高,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
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人們不僅消費商品的使用價值,還消費其符號意義。隨著
消費社會的來臨,交換中的商品不再為了直接的使用目的,而是為了商品中所蘊
含的象徵,他稱之為是意象統治一切。(仰海峰,2004,21 頁)消費是一種建立關
係的主動模式,這種關係不只體現了人與物品間的關係,而且也體現了人和集體
以及世界之間的關係。(仰海峰,2004,131 頁)符號消費最大的特徵就是表徵性
和象徵性,即通過對商品的消費來表現個性、品位、生活風格、社會地位和社會
認同。今天的消費變成對物體系的消費,而在對物體系的消費中,物的使用價值
消解了,我們消費的是以物表現出來的社會身分與文化差異。(仰海峰,2004,73
頁)消費的過程就是在平等與自主的幻覺下發生的社會身分區分與權力區分過程。
(仰海峰,2004,166 頁)
真的是消費者因著需求而購買產品,還是因為消費者看到廣告,進而被影
響而挑起想購買的慾望呢?是人選擇商品還是商品選擇人呢?你所購買的手機殼
跟杯套真的是自己想要購買的嗎?還是其實是廣告與商人交織下對你產生的暗
示?消費符號不僅支配著商品的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活動,而且組織著人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