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6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66

(Conscience),而且它也會不斷地呼喚每個人。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會給予回應,而且

                   沒有人會在任何時刻都給予回應。這就是為甚麼良知(Conscience)的呼喚只會是


                   時斷時續的如果我完全受「常人」奴役,我怎麼能聽到良知(Conscience)的呼唤?良

                   知(Conscience)的呼喚又是怎麼來的?這呼喚不是來自於上帝,也不是來自任何第

                   三者。即使來自那裏,這點對回答我們的問題也沒有多大幫助。我們仍然可以問:


                   為甚麼有些人聽到了上帝的呼喚而其他人卻沒有?是不是上帝的呼喚對有些人聲

                   音大一些而對其他人聲音就更輕柔呢?抑或是有些睡眠者比其他人睡得更死呢?


                   若是這樣,良知(Conscience)的呼喚就像一個只能叫醒淺睡眠者的鬧鐘的響鈴一樣。

                   但是這聲音並不是來自外部世界,它來自此在自身;此在呼喚此在,它可以來自於

                   此在自身,因為此在從未完全或不可挽回地迷失在常人中。此在退回到那些常人


                   的安全境地,多虧了「此在面對自身的逃遁,面對作為使之成其為自己的本真能力

                   的自身」(  《存在與時間》  , 184),但是此在必須瞥見它所逃離的事物。正是它對

                   本真自我的殘留意識,才使此在既能呼喚自身又能間接或對呼唤作出反應。


                          在總結處尼采對真理觀的看法是同海德格的,我在這稍作補充,不管是尼

                   采或海德格皆認為不同的解讀或是斷言都可以是真理的處所,而在這兩者之間不


                   同的看法當真相亦或是真理太過殘酷時,於尼采認為藝術是具有令人不被真相擊

                   潰的功能,而海氏則認為任何形式的藝術都具有著真理的真實體現,具有向此在

                   開顯的特性;而這兩位大哲皆對後現代造成極大的影響,當真相太過殘酷,真理


                   的被破碎,一切價值的被否定,唯有透過良知呼喚,與透過力量的意志,才能活

                   出奔向自由本真的存在。




















                                                            27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