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2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62

遠持續下去,此在總有一天會死。」這但是,海德格爾有足夠的理由引入死亡這個

                   話題。首先,死亡並不僅僅是,甚至並不主要是發生在一個人生命盡頭的一件事情。


                   此在意識到它會死,在任何時刻都有可能會死,這就意味着「垂死狀態」.它對自身

                   死亡的態度或對自身死亡的「面向狀態」都滲透在它的整個生活中,並決定了它的


                   整個生活形態。對死亡沒有預見的生活將是一種無休止延期的生活。如果説我面

                   前擁有的是永恆的生命(假設體力和腦力永不衰退) ,為甚麼現在要找麻煩寫這本

                   書呢?無論是作為哲學家還是自傳家的此在,如果沒有死亡就無法對自身進行完


                   整的描述,原因就在於死亡無時無刻纏繞在此在的生活之中。引入死亡話題的第

                   二個原因是,死亡尤為清晰地分辨出了綿羊和山羊、本真和非本真。迷失在匿名的

                   「常人」中的非本真同意「人會死」。這是他人閒談中涉及的,並且是模糊地涉及


                   的,比如把自殺看成是「做蠢事」。但是他們遮蔽了我自身死亡的永遠在場的可能

                   性,甚至遮蔽了我自身死亡的切近性,他們把垂死看做遙遠的可能性,就像只會發

                   生在別人身上而不是我自己身上—也就是説,只要我不抽煙、不參戰或者不「做蠢


                   事」,相反,一個本真的人總是意識到他自身死亡的可能性;在面對死亡時他會焦慮,

                   儘管他不會害怕。他看着自己所處的境况以及境況所呈現給他的諸種可能性,並


                   且藉助意識,在它們中間作出抉擇。意識到自己的死亡會將自己從「常人」的掌控

                   中奪回:既然此在是要親自去死的--垂死不是合作性的或共同性的事務--死亡就

                   「把它作為個體單獨的此在來要求它……把此在個體化為它自身」(  存在與時


                   間  , 263)。這賦予此在一種特別的自由,「朝向死亡的自由」(存在與時間 266),

                   引入死亡話題的第三個原因是它為海德格爾對時間的論述作了準備。非本真性的 、


                   日常性的此在當然是「先於它們自身的」—它們也將獲得可能性但它們不期待或

                   者不「奔向」死亡的可能性,就像本真性此在所做的那樣。但是此在只是奔向死亡,

                   而不是跨越死亡。死亡將終止它自身的諸多可能性。這就意味着「本源性」的時


                   間是有限的,會隨着我的死亡而終止。( 《存在與時間》  , 330)時間永遠持續,但我

                   的時間在慢慢消逝。這是否暗示了我沒有理由為我的生命投保以便在我死後供養

                   我所愛的人?當然不是,這確實意味着,無論我死後要作甚麼安排都要在死前完成

                                                            23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