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8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58

到煩悶、痛苦。幸福只是短暫的脫離痛苦,並沒有積極的意義層面。整個自然世

                   界表面上像詩人所描述那邊和諧與寧靜,但實際既上它充滿衝突,每個生物皆有


                   生存意志,只有殺死並剝奪其它生物才能使自己生存下去,叔本華在本質上否定

                   任何終極意義及價值而這也是他的最終目地,透過理智的力量否定一切,但這只


                   有少數聖人及藝術家才能達到。尼采稱其為『虛無主義的初級形式』,但這也比

                   柏拉圖跟基督教思想更進一步,只是沒對其思想進行更深入的批判如此而已。

                          總結上所述虛無主義大致可以這麼做說明,虛無之感可以來自於傳統價值


                   或是說過往終極意義的追尋的被否定而這些都是以原本的文化世界作為前提,所

                   產生的一種來自主體本身的破碎之感,陷落於一種無對象的焦慮,彷彿一切在無

                   意義。


                          海德格稱之為良知的召喚(Calling),對於一般意義上的「常人」來說「無

                   能情緒」的產生可能對於它來說是可以很快被其他的情緒所掩蓋,但對於海德格、

                   尼采等那樣具有如此之高境界和十分投入意志的哲學家來說,情緒如前面所說,


                   它揭示了此在平常沒有意識到的事物。它以日常事務不可見的方式照亮了一個無

                   明性的存在世界,也只有在這種情緒內才會在某個時刻窺見存在整體性。




                                                 4-2 此在時間性與死亡


                          海德格在對此在一般性的論述當中,時間雖然只發揮了次要作用,雖然此

                   在先於其自身這一論點已經內在的隱含了時間。但海氏在導論也已經預示了時間

                   對於存在的重要性:「所有本體論的中心問題植根於時間現象中。」(存在與時間


                   18)時間之於對此在的分析甚為重要,「此在的存在在時間性中找到意義。」(存在

                   與時間 19),海氏認為存在在傳統上是被用時間來關照,但在傳統上柏拉圖把存


                   在只賦予不變的、永恆性、或永恆在場的形式或是理念。而不賦予那些即將發生

                   的、成為消滅或是消亡的事物,他也注意到哲學家常會依據時間性來劃分實體,

                   他們把人、植物和講話這些時間性實體和數字、命題這些非時間性的實體區分開




                                                            19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