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3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53

會思想之物,是一個工具、一架機器或是一隻手機電腦。如果我們嗜好閒聊,我

                   們就會將斷言從它在世俗意指中的界定地抽離出來,並將其看做自主的「判斷」。


                   那在這個層面來說此在對存在的理解是一個不可靠指引,但這些錯誤本身並非必

                   然是由「常人」的閒聊所強加給予的,「常人」可能會說人是機器、「斷言」是判


                   斷,但那是單獨一類錯誤根源。假設我們相信人是機器或是主體,是因爲我們對

                   應外部世界的過程中人展現自身最顯著的模式,那麼我們無須「常人」來告訴我

                   們這些。另一方面「常人」所說可能是對的,簡單接受「常人」所言也許是不太


                   體面的、無助於加深理解的,不符合哲學家的職業特點,即是將目光聚焦限定於

                   學說,或者至少限定在學書會議或近期刊物上傳播的那些問題上,而這些問題可

                   能是恰當的,所給出的回答也可能是正確的。不管怎樣,過去那些偉大哲學家們 ,


                   亞里士多德、笛卡爾、尼采、康德等也許會走錯路。不過他們並不會比海德格少

                   辦點本真,或者對閒聊或「常人」少半點排斥。海氏將一個人的信仰的真理性,

                   同這個人的「本真性」以及他對其信仰的堅持融合再一起。但海氏並不是第一個


                   這樣做的哲學家,柏拉圖也認為哲學不僅是獲取知識的有效工作亦是一種極高價

                   值的生活方式,即是讓人睜開審視真理的心靈之眼的生活方式。




                                                         3-2 煩


                          此在至今已展現出多種特徵。海氏給它的一般日常性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在世存在是沉淪而揭弊著、被拋而籌畫著,對於它來講,無論是在同『世界』

                   一起的存在之中還是與他者一起的存在之中,最為自我的存在能力都是一個問


                   題。」(存在與時間 181)就其它特徵為其派生物或作為其二級附加特徵來講,這

                   些特徵中沒有一個是基本的或者「原初的」。與「世界」共在(也就是說與人類


                   之外的實體打交道),並不先與他人共在(亦即與他人之間的交往)。反著說,說

                   與他人共在是優先,而與用具共在等等只是作為從前者派生的二級特徵,這也不

                   對。回過頭來看,理解與情緒(心理狀態),也都不是最原初的;兩者皆同等地參




                                                            14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