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1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51

於非真理之中,這是因為存在物需要通過此在來揭弊跟闡發,並且都是以不完整

                   的形式來進行,這還有此在有曲解自身以及其它存在的實質傾向,哲學家也是此


                   在,因此也會輕易的做出同樣的曲解。哲學家的錯誤並不僅僅是一個錯誤,它的

                   錯誤揭弊了此在的一個最基本特徵。


                          那此在為何犯錯?這有許多面向的原因。首先是此在沈浸於世界萬物中,

                   它傾向把自身當作一個事物,視為有待上手的,或是它即將要面對的事物那般視

                   為現成在手。「將對世界的理解本體性返照回對此在的闡釋(存在與時間 16)」這


                   是海氏的回應,因此此在傾向忽視那些明顯的事物,即太接近顯在的事物,這樣

                   不僅會忽視自身的本質,還會忽視其他在世的此在,但對於它自身的本質卻不是

                   如此。此外,此在服從於「常人」的威力,此在做、說、感覺何思考事物是基於


                   「常人」也是如是而為,那這與哲學家有什麼關聯性:屈服於傳統、接受過往的

                   概念、信條跟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讓事物充分的獨立審視,海氏將此歸咎於

                   Verfallen 即「沉淪」,也就是從自我跌落到世界中去。


                          『此在首先並通常寓於它所操勞的「世界」。那種「沉隱於......]的狀態多半

                   具有在「常人」之公共性中消失這一特徵。首先,此在總是已經從自我跌落,這


                   是成其為自我的一種真正能力,並且已經沉淪到「世界」中去。「沉淪」到「世

                   界」中意味著沈隱於相互存在之中,只要後者是由閒談、好奇心和歧義引導的。

                   (存在與時間,175)』,首先沉淪一詞是通過論述斷言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來引入的,


                   斷言是可以傳達給他者的,斷言發出者是在斷言所關涉的實體在場的情況下做出

                   斷言的,但是當斷言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時,就被那些對該斷言的原初證據不


                   熟悉的人所接受,而這些人只是因為是「常人」所給出的斷言變接受而後再傳給

                   他者,常人在海氏看來就是一般人的日常性,如上述所言海氏的主要觀點裡面取

                   消了形而上的世界這種觀念,此在是與世界同在,並且以一種日常勞作的「視域」


                   horizon 去理解世界並且理解自身,那此在並不是獨立於世界的存在,此在是與

                   世界共在的,而在上述中海式所指涉的世界是由眾人互相指向與關聯的世界,綜

                   合以上「常人」的狀態在海式看來就是一種受干涉的狀態,此在的每一個決定必

                                                            12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