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7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47
理解手機用途為打電話。儘管闡釋並不是整體的世界,但它預設了對整體環境的
理解。除非我事先對手機能夠溝通他者有所理解,否則我就無法闡釋手機。除非
我對設備工具有先驗性的大致上了解,我才能把某物理解為手機。海氏認為在我
把某物闡釋為某物時,主體並非首先把某物視為現成在手,把某物視為任意功能
的組合,然後把他闡釋為某物。主體從一開始在隱在的把某物理解為有待上手的,
理解為設備。當然從整體來講就是理解存在。
那海氏是如何闡釋理解,此在每天都在理解世界,世界上的所有事物,與
他們自身,但是日常的此在只是進行前概念式的理解與海德格想對他的理解對象
做出概念性的闡述是不同的,此在的理解與理論性的認知不同。所謂認知及是對
我們想了解的內容預設了先驗性的理解,正如海德格對存在意義的概念性闡述也
先預設了對存在的先驗性理解。所以理解並沒有與了解或解釋這方面接近事物的
方式成為對比,理解由所有這一切方式所先預設,因為它部分的構成了我們在世
的存在。
但與其說此在是在理解它所身處環境中某個具體個體,還不如說它是在理
解整個環境以及它自身在其中所處的位置。但此在並不是以置身世外的方式去理
解陌生文化或是文本,它所理解環境的方式是向後者呈現一系列的可能性,如果
不這樣理解它就無法把環境理解為『意指性的』。雖然說海德格在談到『理解』
把此在『籌劃』到種種可能性上,但他的心裡並沒有什麼如『籌劃』般那樣明確、
審慎。他所想的只是『此在只要存在著,就總是會籌劃著,也總是會從可能性來
理解自我』「(存在與時間)145」鞋匠將其作坊看做個對他而言有著無限可能性
的場域,並且可能正在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即使無憂無慮曬日光浴的人,也利
用諸如繼續躺在原地、下到海水中亦或是續杯子裡的飲料這些可能性來理解自己。
此在「一直大於他的存在」(存在與時間 145)總是(除非處於睡眠)再繼續存在的
各種選項中權衡。人不僅僅是在外界中的刺激下才行事的被動生物;他總是時刻
的主動行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