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6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46

話者再一起了.......即使在言語比較模糊,或者說的是異族語言的情況下,我們近

                   似先聽到的仍是尚不領會的詞語,而不是各種因素。(存在與時間P163)」難道說


                   因為詞語具有獨立於它們所應用其上或指涉的事物的意義,我們就可以說與事實

                   對應的就是有意義的句子或命題?這樣是一個錯誤認知,一個詞比如說「車」或


                   者「神話」,這些詞彙它並具有單一確定意義或者內容。詞彙的意義取決於它在

                   其中那個被使用的世界,並且適時變化。「現實語言的。生命包含多層意義。如

                   果把生動而充滿活力的詞語降級為一絲單一固定且暗機械順序編排再一起的符


                   號,就意味著語言的死亡以及此在的僵化和毀滅。(尼采 144)」意義中沒有哪一

                   部分是事先包裝好,足以獨立於世界以及世界中的實體,從而對應或無法對應於

                   世界。詞語及其意義已經乘載了這個世界。假如我們轉向另一個方向去尋找斷言


                   可能對應的世界中哪個部分,像是說沈重的錘子,那將會在一次的失敗。錘子糾

                   纏在與其他實體的各種關聯中,而且在世界中有它自己的位置。這些是被作出斷

                   言的人和聽取斷言的人隱性地知道,否則他們就無法斷言、傾聽或者理解。這個


                   世界主要不是由斷言所揭弊的,此在才是真理的基本處所。



                                                        2-3 理解


                          海德格在整本存在與時間內並沒有提到知識,他更傾向於理解,因為知識


                   這一詞表達在某物總體上過於清晰的認知,所以海氏寧願用理解,理解這個世界,

                   理解他人,理解如何工作,當然在比理解更為顯在的是海氏所說的闡釋『可以說,

                   我們在闡釋時並不是一下子就把一種「含義」賦予某些現成在手的赤裸裸的事物,


                   我們並不是把某種價值標籤貼在它身上。當在世的某物被以此種方式遭遇時,所

                   關涉的這個某物就已經有了通過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所揭蔽出的因緣,  而這一因


                   緣就是由闡釋所開顯出來的。(<存在與時間>,150)』,闡釋這一詞在德語中還也

                   展開的意思。我所闡釋的並不是整體的環境,而是環境中的個體,還有自我本身。

                   我將某物闡釋為某物,像是我闡釋手機,而之所以闡釋為手機主要來自於理解,




                                                            7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