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4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54

與我們對世界以及我們自身的揭弊。它們都同海氏所說的那般,都同樣是原初的

                   或者「等原性的」。另一個面向,這些特徵互相聯繫而不可分割。不可能存有一


                   種實體,它能夠與「世界」共在卻不與他者共在,或是與他者共在卻不與「世界」

                   共在。沒有哪種存有只有情緒只有理解,或者只有理解沒有情緒,以此類推。那


                   該如何把這些賦予此在的論敘統一?假設把它的這些特徵都是為根植在此在的

                   基本狀態煩(Sorge)中,就能做到,煩跟英文Care 一樣,有兩種面向的意思;首

                   先是對某事物「關心」和「擔憂」;此外也有表示「照料」某物,海式使用的煩在


                   兩個層面都涉及了,可它的意義要比每一層意思都要更為基本;即使某個人就這

                   類詞的一般意義來講是沒有煩惱的、無憂無慮又或者心不在焉的,在海氏所指涉

                   的意義範圍內,這個人仍然是煩著的、心有所慮的,正因為此在的在世存在總是


                   煩,才會談論它對諸如鞋子和手機這些有待上手的事物的關心(Besorgen),才會

                   談論對別人的牽心(Fürsorge)。不過有關心和牽心就有漠視、輕視和仇恨;缺乏

                   煩、關心、牽心的實體是諸如石頭、樹木和動物這類完全不具備這些能力的實體。


                   煩有別於意願、希望、努力或認識這些具體的態度。某個人不管願意做什麼事、

                   希望做什麼事以及努力爭取什麼東西,這個人事先都要煩。某個個體想獲得知識,


                   首先就得煩。『在極度抑鬱或者焦慮中,也是我們清醒時最接近於缺乏煩時,這

                   時候我們會發現難以對任何事情產生意願或願望,甚至不會想要從我們的狀態中

                   解脫出來,更貼近的說這時的我們是掉落在存在的平台,前面有提到海氏認為所


                   有此在都是座落在存在的平台之上,並且用自身所處的位子去理解存在,但在前

                   面所述掉落的狀態中是一種離平台最接近的時候,也可說是虛無之感,但不止在


                   這個層面,是更深入的,類比尼采的說法就是跌落深淵,一種恰巧窺見存在深淵

                   整體的狀態,這些概念將在本文後面詳加描述。』

                          儘管煩體現了此在的整體,它仍然是複雜的,海氏將其定義為:「先於自


                   身、已作為(與在世中相遇的他物)共在的存在。」(存在與時間 192),煩因此

                   涉及我們先前提起的三個組成部分。此在先於其自身,它是它的可能性,它暗自

                   躊躇,想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它取決於某物。海氏將此與「生存」和「理解」緊

                                                            15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