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7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57
上是在世的,那麼僅把這個世界及其中的事物看做是實在性的,是一種次級的、
派生性地看待世界的方式,對應於將此在看做是虛空的,非在世性的主體。這個
世界是我以煩的方式與之打交道的意指性場域,而不是一個「外在客體的集合」。
世界上的事物原本都是有待上手的,是待我們所用的器具。
4-1 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在尼采的思想體系占據很重要的位子,因為它是尼采思想的起點,
至於其它的部分可作為對虛無主義的呼應,尼采一開始的思想是上帝已死,在中
間則是虛無主義的產生,最後則是虛無主義在永恆重現的自我超克,那在這個段
落將討論的是尼采的虛無主義。在「力量意志」第二十二及二十八節來闡釋,虛
無主義在尼采的思想體系是有分歧的,主要被分成幾個面向來理解它可以是「精
神力量衰弱消退的體現:被動的虛無主義」跟「精神力量的增加:主動的虛無主
義」此外還有「完整的虛無主義:否定存在的價值,及含有價值從估」和「不完
整的虛無主義:否定存在意義,可不含價值從估」,在尼采的思想體系內,所體
現的是主動完整的虛無主義,並且對被動不完整的虛無主義進行批判,總歸虛無
主義有積極的跟消極的或是說正向跟負面的。
在消極的虛無主義方面西方有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叔本華的悲觀主義,
在柏拉圖的理型世界裡只有理型才是超越的真實,而這在某些方面看來有否定經
驗世界跟價值的意義與層面,所以已有虛無主義的影子,基督教則是用完美概念
取代理型世界,在上述的段落裡,形上的概念已在海氏那裡被否決,此在是在世
存在。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則是一種更為徹底的虛無主義,對於他而言,形上既不
是理型也不是上帝,而是盲目的生存意志,人生充滿痛苦是必然的,人既然受限
在生存意志裡,慾望的不滿足就是痛苦,因此痛苦是人生的本質。雖慾望滿足時
會帶來短暫的幸福跟快樂,但當舊的慾望被滿足則新的慾望又產生時,人就會感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