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图解猪病防治
P. 106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肠,尤其是空肠出现长短不一的出血性坏死,外观肠壁
呈深红色,两端界限分明,肠内充满气体、含血的液体及红褐色内容物并混有气泡,肠
浆膜下层也有气泡。病程长者,肠壁增厚,肠黏膜坏死,有黄色或灰色坏死伪膜,易剥
离。腹水增多呈血样。(图 3-65,图 3-66)
图 3-65 小肠出血、坏死 图 3-66 小肠出血、坏死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可作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
验室检查。查明病猪肠道是否存在 A 型或 C 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
意义。取病猪肠内容物,加等量灭菌生理盐水,以 3000r/min 离心沉淀 30~60min,上清
液经细菌滤器过滤。将实验动物小鼠分成两组,取滤液按 0.2~0.5mL/只静脉注射一组,
将滤液与 A 型和/或 C 型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血清混合,作用 40min 后注射另一组小鼠。
如只有注射滤液的小鼠死亡,而另一组小鼠健活,即可确诊。检测细菌毒素基因类型的
PCR 与多重 PCR 及毒素表型的 Western blot 等方法也可用来诊断本病。
【防制】本病发病迅速,病程短,发病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新生仔猪口服抗菌药
如阿莫西林、地美硝唑等,作为紧急预防用药。
注意产床卫生和母猪体表的清洁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给怀孕母猪注射菌
苗,仔猪出生后吮食初乳可以获得免疫,这是预防仔猪红痢最有效的方法。目前采用C
型魏氏梭菌类毒素苗,于临产前一个月进行免疫,两周后重复免疫一次。仔猪出生后注
射抗猪红痢血清3~5ml,可以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但注射要早,否则效果不佳。已
经证实,A型魏氏梭菌也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因此,建议针对A与C两型细菌采取预防措
施。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