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猪病防治
P. 128
心尖出血;肝脏肿大,呈紫色;脾脏肿大有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多汁。
脑膜及脑实质血管充血,水肿,脑脊液增多,颜色浑浊,脑干变软,有化脓灶。
无菌取病死仔猪的肝、脾、血、脑脊液,涂片,革兰氏染色,油镜下观察,发现革兰
氏阳性、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多呈蔟壮,"V"字型或平行排列。在脾脏和脑膜脑脊液上
发现较多。
无菌取病料划线接种于5 %绵羊血琼脂平板,37℃5% CO2培养观察18~24 h ,可见呈
圆形、光滑、湿润的小菌落,培养至48 h 后观察菌落变大,色灰暗,周围出现溶血环。
取培养后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同前形态的细菌。
该菌能使葡萄糖、鼠李糖24 h 内产酸但不产气,7~12 d 内使蔗糖、麦芽糖、乳糖、
甘油、淀粉及糊精产酸,均不产气。不产生硫化氢和靛基质,不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
石蕊牛乳在24 h 内微酸性变色,不凝固牛乳,M. R. 试验( + ) 、V - P 试验( + ) 。
豚鼠试验,取小豚鼠2 只腹腔内接种0. 2 mL肉汤培养物,2~4 d 后全部死亡,剖检发
现肝、脾有坏死灶,脾脏显著肿大,细菌涂片检查,分离培养均于上述结果相同细菌。
病例7 2008年11月18日,某养猪场从外地购入30日龄仔猪90头,11月30日,3头仔猪
开始突然发病,其中1头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随后相继有8头仔猪发病, 3 d后陆续出
现死亡,共死亡7头。临床表现为病初体温升高至41~42℃,并很快降到常温,呈一过性高
温,绝食或少食,粪干尿少,口渴,有的咳嗽、腹泻、皮疹及呼吸困难,后期体温下降;
有的病猪表现神经症状,兴奋,共济失调,肌肉震颤,无目的地跑动或转圈,或后退,或
以头抵地呆立;有的头颈后仰,呈观星姿势;严重的倒卧,四肢划动,轻触即发出尖叫,
抽搐,口吐白沫并很快死亡。
对病死仔猪进行剖检发现,皮肤较苍白,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肾脏
肿大。肺脏稍膨隆,挤压时,有少量淡红色液体流出。心脏冠状沟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脑
膜水肿,脑回沟内脑脊液增加。脑桥、延脑和脊髓质地变软。个别病猪可见腹水增多,胃
底部有出血斑。
取病死猪的脑、肝脏、肺、肾脏、淋巴结、脾、心脏等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脑膜、脑桥、延脑、脊髓的血管扩张、充血, 脑膜下有数量不等的单核细胞、中性
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肿大。心外膜间皮细胞肿胀, 其中混有多量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淋巴结被膜下淋巴窦扩张,髓质水肿。肾小球体积增大。脾脏灶状坏死;肺呈
小叶性肺炎变化。
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血液、肝、脾组织及脑脊液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
多量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革兰氏阳性的细小杆菌,少数呈栅状排列。血液中单核细胞
增多, 达8%~12%。
无菌采集肝、脾组织,分别接种于普通肉汤、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 h,肉
汤呈均匀混浊,有少量黄色颗粒状沉淀,振摇试管时呈黏丝状浮起,不形成菌环和菌膜。
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透明呈露珠状的菌落。
本菌能分解葡萄糖、鼠李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木糖和甘露
醇,不产生硫化氢,V2P试验阳性,靛基质阴性,不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