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猪病防治
P. 133

江苏、福建、淅江等地均有报道。温暖潮湿的夏季容易流行。畜舍的清洁卫生不良并潮湿
              时,更易流行。

                   【临床症状】本病主要侵害仔猪,其症状为消化障碍、腹痛、下痢、便中带血和黏液,
              皮肤上可见到湿疹样病变;当移行幼虫误入心肌、大脑或脊髓时,可发生急性死亡,死亡
              率可高达 50%。
                   【病理变化】  无特征性病变。死后剖检病变主要限于小肠,肠粘膜充血,并间有斑
              点状出血,有时可见有深陷的溃疡。肠内容物恶臭。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粪便检查等综合诊断。粪便检查虫卵可用直接涂
              片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发现大量虫卵时才能确诊。也可用幼虫检查法。剖检发现虫体可
              确诊。
                   但需要注意与大肠杆菌病和球虫病的鉴别诊断。

                   【防制】   参照猪蛔虫病。
                                            单元三   猪棘头虫病



                   猪棘头虫病是由少棘科巨吻属的蛭形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内引起的寄生虫病,
              以空肠为最多。主要特征为下痢,粪便带血,腹痛。
                   【病原】蛭形巨吻棘头虫虫体乳白色或淡红色,长圆柱形,前部较粗,后部逐渐变细;

              体表有横皱纹。雄虫长 7 ~15cm,雌虫长 30 ~68cm。虫体无消化器官,主要依靠体表的微
              孔吸收营养。
                   虫卵呈长椭圆形,深褐色,卵内含有棘头蚴。虫卵大小为(89~100)μm×(42~56)μm,
              平均为 91μm×47μm。
                   【流行特点】终末宿主为猪,也感染野猪、犬和猫,偶见于人。

                   猪蛭形巨吻棘头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参与,其中间宿主为金龟子和其他甲虫。成虫
              寄生于猪的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如被金龟子的幼虫——蛴螬或其他甲虫的幼虫吞
              食后,棘头蚴在其肠内孵化,然后穿过肠壁,进入体腔发育为棘头体,然后形成棘头囊,

              到达感染阶段。猪吞食了含有棘头囊的甲虫幼虫、蛹或其成虫时,均能造成感染。棘头囊
              在猪的消化道中脱囊,以吻突固着于肠壁上,经 2.5~4 个月发育为成虫。
                   放牧猪比舍饲猪感染率高,后备猪比仔猪感染率高。感染季节与金龟子的活动季节相
              一致。
                   【临床症状】  临诊表现随感染强度和饲养条件不同而不同。感染虫体数量不多时症

              状不明显;若感染较多时,可见食欲减退,黏膜苍白,拉稀,粪内混有血液,腹痛,日益
              消瘦,贫血,生长发育不良,有的成为僵猪。若肠壁因溃疡而穿孔引起腹膜炎时,则体温
              升高(41~41.5℃),腹部异常,疼痛,不食,抽搐,多以死亡而告终。

                   【病理变化】  剖检病猪可见尸体消瘦,黏膜苍白。在肠道主要是空肠和回肠浆膜上
              有灰黄色或暗红色小结节,其周围有红色充血带;肠黏膜发炎,重者肠壁穿孔,吻突穿过
              肠壁吸着在附近浆膜形成粘连;肠壁增厚,有溃疡病灶。严重感染时,肠道塞满虫体,可
              出现肠壁穿孔而引起腹膜炎。
                   【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和临诊症状,以直接涂片法和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确诊。


                                                           126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