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猪病防治
P. 135
长尾食道口线虫 虫体呈暗红色。雄虫长 6.5~8.5mm。雌虫长 8.2~9.4mm。寄生于盲肠
和结肠。
短尾食道口线虫 雄虫长 6.2~6.8mm。雌虫长 6.4~8.5mm。寄生于结肠。
【流行特点】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经 24-48h 孵出幼虫,再经 3-6 天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猪在吃食或饮水时吞进感染性幼虫后,幼虫即在大肠黏膜下形成结节并蜕皮,经 5-6 天后,
第四期幼虫返回肠腔,再蜕一次皮即发育为成虫。
【临床症状】 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肠壁结节破溃后,发生顽固性肠炎,
粪便中带有脱落的黏膜,表现腹痛、腹泻,贫血,高度消瘦,发育障碍。继发细菌感染时,
则发生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幼虫在大肠形成结节(彩图 108)。在第 3 期幼虫钻入部位
出现斑痕,肠黏膜发生局灶性增厚,内含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于第
4 天形成结节。可在黏膜肌层发现成囊的幼虫。约 1 周后,结节直径达到 8mm,内含黄黑
色坏死碎片。由于弥漫性淋巴结栓塞导致盲肠和结肠壁水肿,也可形成局灶性纤维性坏死
薄膜,于第 2 周炎症开始消退,残留一部分结节和瘢痕。感染细菌时,可继发弥漫性大肠
炎。
【诊断】主要根据剖检变化或自然排出的虫体来判断。实验室诊断可采用饱和盐水漂
浮法进行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可确诊。
【防制】 参照猪蛔虫病。
单元六 毛首线虫病(鞭虫病)
毛首线虫病是由猪毛首线虫寄生于猪的大肠(主要是盲肠)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
称为“鞭虫病”。主要特征为严重感染时引起贫血、顽固性下痢。
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我国各地猪均有此病,对仔猪危害很大,小猪感染率约有
75%,成年猪 13.9%。
【病原】虫体呈乳白色,虫体长 20~80mm,外观形如鞭状,前部细长为食道部,约
占整个虫体长的 2/3(彩图 109)。
虫卵呈棕黄色,腰鼓形,卵壳较厚,两端有卵塞(彩图 110)。卵大小为 60~25μm。
【流行特点】成虫寄生于猪的大肠。虫卵随猪的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条件下,发育为含有第 1 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猪吃入后,第 1 期幼虫在小肠内释出,钻
入肠绒毛间发育,然后移行到盲肠和结肠钻入肠腺,在此进行 4 次蜕皮,逐渐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生于肠腔中,以头部固着于肠黏膜上。
猪和野猪是猪毛首线虫的自然宿主,灵长类动物(包括人)也可感染猪毛首线虫。一般
2~6 月龄小猪易感染受害,4~6 月龄感染率最高,可达 85%,以后逐渐下降。
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但夏季感染率高,秋冬季出现症状。
【临床症状】 虫体以纤细的体前部刺入粘膜内,引起盲肠、结肠的慢性卡他性炎症,
有时也有出血性炎症。临床上可见到贫血、腹泻或出血性腹泻。严重时病猪消瘦,皮肤失
去弹性,结膜苍白,腹泻,有时排出水样血便并有粘液,生长停滞,步态不稳,最后因恶
病质而死。仔猪症状严重。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