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 - 猪病防治
P. 134
【防制】
1.治疗 无特效药物。可试用左旋咪唑、阿苯哒唑、甲苯哒唑。
2.预防 对病猪进行驱虫,消灭感染来源;加强猪粪的无害化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地区的猪改放牧为舍饲,以防猪吃到中间宿主;消灭中间宿主,可在猪场外的适宜地
方设置诱虫灯,用以杀灭金龟子等昆虫。
单元四 胃线虫病
猪胃线虫病是由似蛔科似蛔属、泡首属、西蒙属及鄂口科鄂口属的线虫寄生于猪胃内
所引起寄生虫病的总称。主要特征为急、慢性胃炎。
【病原】 圆形蛔状线虫,虫体淡红色,咽壁为螺旋形嵴状角质增厚,故又称螺咽胃
虫,雄虫长 10~15mm,雌虫长 16~22mm。有齿蛔虫线虫,雄虫长 25mm,雌虫长 55mm。
六翼泡首线虫,雄虫长 6~13mm,雌虫长 13~22.5mm。奇异西蒙线虫,雄虫长 12~15mm,
线状、后部螺旋状卷起;雌虫长 15mm,前部长后部膨大呈球形。刚刺鄂口线虫,新鲜虫
体淡红色,皮菲薄,可透见体内白色生殖器官,头部膨大呈球状,虫体全身长有小棘,雄
虫长 15~25mm,雌虫长 22~45mm。陶氏颚口线虫长 10~12mm,雌虫长 16~20mm,全身
有小棘。
【流行特点】圆形蛔状线虫、六翼泡首线虫的虫卵随粪排出体外后,被中间宿主食粪
甲虫(蜉金龟属、金龟子属、显壳属、地孔属)吞食后,约经 20、36 天以上发育到感染
期,猪吞食有感染性的甲虫后(六翼泡首线虫的幼虫在其他动物或鸟粪、爬虫类体内形成
包囊)或含有包囊的贮藏宿主(颚口线虫的中间宿主是剑水蚤、鱼类),感染性幼虫进入
猪胃内,头部钻进胃壁粘膜,逐渐发育(约 6 周)为成虫。颚口线虫的幼虫也可移行至肝
及其他器官,但不能继续发育而死亡。
【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时不显症状。严重感染时,病猪呈慢性或急性胃炎症状,表现食欲不振,渴
欲增加,严重者腹痛呕吐,营养障碍,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受阻,可引起死亡。
【病理变化】
成虫以其头部深入胃壁中,形成空腔,内含淡红色液体,周围组织红肿、发炎,黏膜
显著肥厚,可形成局灶性溃疡及组织坏死,并有伪膜复盖。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剖检综合诊断。粪便检查虫卵可用水洗沉淀法。
【防制】参照猪蛔虫病
单元五 食道口线虫病(结节虫病)
食道口线虫病是由食道口科、食道口属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猪结肠内引起的寄生虫病。
又称为“结节虫病”。主要特征为严重感染时肠壁形成结节,破溃后形成溃疡而致顽固性
肠炎。本病遍布全国各地。
【病原】 主要有以下 3 种:
有齿食道口线虫 虫体呈乳白色。雄虫长 8~9mm,雌虫长 8~11.3 mm,寄生于结肠。
虫卵呈椭圆形,壳薄,内含 8~16 个胚细胞。虫卵大小为 70~74μm×40~42μm。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