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猪病防治
P. 19
仔猪白痢 胃肠黏膜充血,含有稀薄的食糜和气体,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沙门氏菌病 盲肠、结肠黏膜呈弥漫性坏死,肝、脾淤血并有坏死点,淋巴结肿胀、出血
猪痢疾 盲肠、结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肠系膜充血、出血
猪瘟 皮肤、浆膜、黏膜及肾、喉、膀胱等器官有出血点,淋巴结出血、肿大,回盲瓣口有钮扣状溃疡
猪丹毒 体表有充血疹块,肾充血,有出血点,脾充血,心内膜有菜花状增生物,关节炎
猪肺疫 全身皮下、黏膜、浆膜明显出血,咽喉部水肿,出血性淋巴结炎,胸膜与心包粘连,肺有肉变
猪水肿病 胃壁、结肠系膜和下颌淋巴结水肿,眼睑、颜面及头颈皮下有水肿
气喘病 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隔叶的下端出现肉变,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附红细胞体病 血液稀薄、皮肤和黏膜贫血、黄疸、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胆囊内充满粘稠胆汁
6.剖检注意事项
(1)被检对象的选择 剖检猪最好是濒死猪,或死后不久的猪,被剖检猪一定具有
代表性,必须是大多数患猪的典型代表,不能选择原来的病残猪,为了客观准确可多选择
几头在疾病流行期间不同时期出现的病、死猪。
(2)剖检时间 剖检应在病猪死后尽早进行。死后时间过长(夏天不得超过 12h)
的尸体,因发生自溶和腐败而无法判断原有病变,失去剖检意义。剖检最好在白天进行,
因为灯光下很难把握病变组织的颜色。
(3)要正确认识尸体变化 动物死后,在体内存在的酶和细菌的作用下,以及外界
环境的影响,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其中包括尸冷、尸僵、尸斑、血液凝固、溶血、
尸体自溶与腐败等。正确地辨尸体认的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生前的病理
变化。
(4)剖检人员的防护 剖检人员,特别是剖检那些死于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尸体时,
应穿工作服,戴胶皮手套或线手套、工作帽,必要时还要戴口罩或眼镜。剖检中发生皮肤
损伤时,应立即消毒伤口并包扎。剖检后,双手用肥皂洗涤,再用消毒液浸泡冲洗。
(5)尸体消毒和处理 剖检前应在尸体体表喷洒消毒药液,死于传染病的尸体,可
采用深埋或焚烧法处理。搬运尸体的工具及剖检尸体污染的场地也应注意清理消毒。
四 实验室诊断
猪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血液、尿液、粪便和体腔积液检查,微生物学检查和分子
生物学检查等。
血液常规检验项目包括血红蛋白(Hb)测定、红细胞(RBC)计数、红细胞压积容量(PCV)
测定、白细胞(WBC)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尿液检验项目包括尿液的物理性状检验、
化学检验、尿沉渣的显微镜检验和尿液微生物的检验。粪便检验项目包括粪便的物理性状
检验、化学检验及显微镜检验。
细菌学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细菌的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试验、动
物接种试验、细菌的血清学试验。血清学试验具有特异性强、检出率高、方法简易快速的
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细菌的鉴定。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
试验、免疫标记技术等。如在生产实践中常用凝集试验进行猪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大肠杆
菌的血清型鉴定。
病毒学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包涵体检查、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血清学试验(常用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