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鏡報2018年5月號
P. 64

神州動態




          降低港澳結構轉型的成本,減緩港澳結構轉型的壓                          其他經濟組織以合資或合作形式設置醫療機構。時
          力;另一方面,將為港澳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                          隔九年,港資醫療機構終於獲得了北上的通行證,
          市場空間,為港澳地區的穩定繁榮提供持久支撐。                          而這種政策壁壘的現象,在香港服務業北上的過程
          從參與泛珠三角的其他八省來看,有對接粵、港、                          上屢屢碰到。香港服務業人士形象地將這一現象稱
          澳,實現地區跨越式發展的迫切需要。八省經濟相                          為:CEPA簽署,大門打開後,還有很多小門沒有打
          對於珠三角要落後些,它們渴望與珠三角形成產業                          開。
          聯盟,構成產業梯級,參與到珠三角的經濟中,來                              而到了泛珠三角合作面臨的問題更為複雜。泛
          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同時它們還有借助香港國際                          珠9+2區域既有東、中、西部三大地帶的經濟特徵,
          貿易、服務業等平台,走向國際市場的需求。                            又有「一國兩制」的社會特點;既有富裕卻資源匱
             相關專家分析認為,為了發展,珠三角概念                          乏的沿海經濟特區和特別行政區,又有資源富饒卻
          一步步外延。泛珠三角,這個當時中國規模最大、                          依然貧窮的內陸省區;泛珠三角地域廣闊,發展不
          範圍最廣、在不同體制框架下的區域組合,已成為                          平衡,差異大,決定了合作各方目標利益多元化,
          中國區域合作與發展中的一個新嘗試,也將是中國                          從而形成了利益博弈關係。而其中地方政府和特區
          東、中、西部經濟互聯互動、協調發展的新突破。                          政府,再加上中央政府,合作與發展涉及兩種制度
                                                          和兩級多個政府,更使這種利益博弈複雜化,從而
          「泛珠」遭挑戰  「騰籠換鳥」引陣痛                              使區域合作的推進更為艱難。在區域合作中廣泛存
             改革之路必然艱難曲折。珠三角的空間突破,                         在的一些問題在「泛珠」合作中同樣存在,從總體
          就面臨種種的挑戰。                                       形勢看,「各自為政」的現象十分嚴重,一些省區
             首先是大珠三角合作面臨政策藩籬,在跨躍                          對所達成的協議很多時候依然停留在口頭上。更為
          「一國兩制」的大珠三角合作中,香港服務業北上                          重要的是,泛珠三角合作在提出之時,就計劃進入
          的艱難,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珠三角的合作主要                          國家戰略層面,但合作推進十年,仍沒有受到應有
          是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以經濟垂直分工為主導的港                         的重視。
          澳與珠三角「前店後廠」式合作。受制度限制,香                              而2008年開始推進的「騰籠換鳥」也引發了
          港的服務業未能同製造業一樣跟進到珠三角,而香                          種種的陣痛,改革總是痛並快樂着。改革開放30年
          港的製造業在經濟中僅佔5%,服務業卻佔到了86%,                       後,廣東面臨着越來越大的發展壓力,外源型經濟
          港澳進入珠三角,「只能說伸入了一條腿,並沒有                          特徵逐步顯現,自主創新不足、在國際產業分工中
          在珠江三角洲立住腳跟」,導致香港對珠三角的經                          處於中低端位置,「人口紅利」效應遞減、產業工
          濟落差無法轉化為對區域整合的貢獻。而為彌補這                          人隊伍素質提升緩慢,經濟全球化中的金融風險日
          一短板,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                        益增大,都是廣東面臨的「成長煩惱」。一場關係
          於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簽署。CEPA簽署的背景是面                    廣東經濟轉型的「標誌性動作」——「雙轉移」也
          對世界政經新情勢及亞洲多個地域的後來居上,粵                          就是「騰籠換鳥」的大幕漸漸拉開。
          港合作急需「二次創業」、實現新突破。但是正如                              2008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來廣東履新
          探路者都要面對種種磨難,粵港合作的這個突破同                          不久,即到東莞調研,針對存在問題發出了「今天
          樣伴隨着艱難。                                         不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要被產業結構所調整」的
             2012年12月8日,中國衛生部發布通知,從2013                   警示,並提出了要在產業結構上進行必要的「騰籠
          年1月1日起,允許香港和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內地                          換鳥」。為推進「騰籠換鳥」,汪洋主政廣東半年
          以獨資形式、或與內地的醫療機構、公司、企業和                          間,就先後九進東莞,包括兩次「私訪」,對東莞


          54  鏡報月刊  2018年5月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