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牧養經驗分享會手冊
P. 8
現今台灣教會宣教模式之牧養經驗分享
-以永光教會為例-
主辦:西美中會研發部 講師:台北中會 永光教會 主任牧師 周信榮
壹:永光教會歷史中的神蹟!
一.述說神恩、榮耀主名:
今天的分享非著重於理論,僅就永光教會近十八年來(我全家 2000 年八月至永光),
蒙神的賜福與聖靈的帶領,所呈現出來恩典的足跡,用謙卑與真誠的心,與各位牧長分
享與報告。我們不敢說:我們的教會是復興或增長的教會。但,我們要勇敢的說:永光教
會不斷在蘊釀復興的爆發力。我們「正努力當中」,也藉著許多印證,清楚又確信,這是
神為永光教會「量身定作」的復興方向與策略。因共同的經歷,讓我們深信主耶穌所說:
「在人是不能,在神卻不然,因為神凡事都能。」(可 10:27)我們更願學習先知耶利米的
禱告:「主耶和華啊,祢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祢沒有難成的事。」(耶
32:17)神既願意為人類創造浩瀚又奇妙的宇宙;神必樂意為人們創造榮耀又強力的教
會。
二.人和地利、體質優良:
永光教會至今 46 年。前輩苦心經營,為永光教會打下健康的體質與良善的傳統。
第一任牧者夏德輝牧師前後牧養 21 年,平易近人、堅忍不拔、勤於探訪、關顧。小會、
長執會和諧的氣氛、對教會認同與負擔,及對波浪睿智的處置,讓教會在穩健中成長。
46 年前,我們教會跟著新社區的凝聚和形成一同成長。成為典型的「社區型教會」,
也是「家族式教會」。2002 年後,隨著禮拜堂搬離傳統與封閉的社區(黃昏市場內),來到
車水馬龍、人潮絡繹的中正路上,又擁有現代化的硬體設備後,信徒的結構也從「家族
式」改變為「多元化」結構。同工與信徒的思維和體會,都朝向新的挑戰和不斷突破的
路徑而行。近十多年來,我們教會已有了極大的改變和轉型,這是同工與信徒有目共睹
的。
三.建堂奇蹟、轉型契機:
2000 年七月,教會已擁有七間公寓,約 160 坪之使用範圍。但一樓禮拜堂的空間僅
50 坪,每每聚會後,信徒都沒有空間交誼關懷,唯一的就是站在大門口的巷道上。
2001 年初,長執積極策動重新裝潢,讓敬拜之處更顯完善。就在三月 4 日長執會將
最後定奪中,周牧師提出更長遠的願景(一帖好膽藥),也在同工的體認中,推翻了整修
的方案。隨即組成「建堂小組」,往尋覓「新的迦南美地」之異象而行。2002 年元月
27 日建堂小組議決購買中正路 145 號 3 樓及 4 樓,約 261 坪作為新禮拜堂之用,及地下
三樓 42,43 號平面大車位兩個,新禮拜堂總費用(含教育館、牧師館、車位)約 6200 萬
元。
簽約後,開長執會時,同工們擔心房地產低迷,若舊堂久未售出,恐會讓每月 13 萬多
的貸款利息拖累教會經濟。牧師以信心宣告:「只要我們搬至新堂,神很快就會讓舊堂
售出。」感謝神,至新堂禮拜後的二週,壹樓二間店面即售出;再隔月多,剩餘五間一次
成交。淨得 2 仟萬元,減輕了不少利息支付。2002 年十二月 15 日舉行「新禮拜堂獻堂
感恩禮拜」。當時即以五年完成建堂經費為目標,一路走來有神豐盛恩典的神蹟,深信
2007 年能達到目標。果真在最後一禮拜結束後,財務報告達到目標,又多出了 13 萬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