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货币的真相
P. 57

这 20 年里,“第一银行”是美国唯一全国营业的金融机构,其他银行均不能跨州设

                   分行。这样一来,远距离、跨国的业务就更谈不上了,美元的国际地位自然大受影响。

                        “第一银行”之后因为没有中央银行,各州纷纷发行银行卷,也就是在本州内流
                   通的纸币。各州都发行,自然导致货币泛滥,然后便是通货膨胀和一堆的坏账。迫不

                   得已,美国才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第二银行”,不过许可期依然只有 20 年(1816

                   —1836)且到期不续。

                        此后,美国先后历经自由银行时代(Free Banking Era, 1837·1862)和全国银

                   行(NationalBanking Era, 1863·1913)时代,长达 76 年的时间没有一个中央银行。

                   1863 年的《全国银行法案》(National Banking Act)旨在缓解财政税收压力和为战

                   争融资,却并没有建立中央银行。连个“央妈”都没有,货币发行之混乱可想而知。

                   美元的国际地位,自然也大受影响。

                        另一个国家却不一样,那便是德国。

                        俾斯麦时期的德国与英国,还不至于撕破脸面。除了因为德国皇室与英国皇室之

                   间拥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外,更多的原因在于,俾斯麦时期为了不与英国发生争端,德

                   国选择主动放弃海外扩张、开拓殖民地这一做法。对于欧洲国家而言,搞海外扩张、

                   发展殖民地是一件获利丰厚的生意。
                        1890 年 3 月,德皇威廉二世迫使俾斯麦辞职后,开始对德国的内外政策进行一


                   系列调整,特别是 1897 年改组内阁后,具有强烈扩张思想的人士入阁担任要职,将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调整为“世界政策”并提出建立“世界帝国”的战略目标。

                        随着经济的崛起,威廉二世的底气似乎越来越得到支撑。1896 年,英国人惊奇

                   地发现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少女们周末穿的漂亮披风与上衣都来自德国。更让

                   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如孩子们的玩具、童话书、厨房用品、排

                   水管、收音机、纸张、铅笔,就连周末歌剧院里上演的歌剧也是德国人创作,演员无

                   一例外是德国人。

                        经济很争气,货币却不给面子,对于商人来说可能无所谓,只要买卖做成不在乎

                   收付英镑还是金马克,在威廉二世这里、在国家层面,便不是这样。弱势的货币意味

                   国家利益的让渡。失去俾斯麦制约的威廉二世越来越希望他的货币能够强势起来。










                                                              57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