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货币的真相
P. 62
达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达到新的高度。
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和殖民地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与
宗主国英国几乎一样高;遥远的拉美国家也加入全球分工,其原材料出口的一半被远
距离输送到欧洲。
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实现自由贸易。这个功劳有赖于英国对全球货币与贸易、航海
多种秩序的推动与维护。此前几个世纪中,欧洲各国对外贸易一般为官方特许垄断,
均奉行国家权力强行介入的“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强调积累金银货币的重要性,认为一国财富的增加是建立于他国的等额
损失的基础,因而主张对外国商品的进口设置壁垒。英国还实行帝国特惠制,对他国
参与其帝国内各地区间的商品交易设置障碍。
这种背景下,亚当·斯密和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隆重登场,为开放型经济和全球性
市场的建构立下汗马功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是全球化之祖。
1776 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
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于限制进口的政策进行批判,他强调赋予经济包括对外贸易
以充分的自由,是国民财富不断增长的条件。斯密还争论说,市场规模受限会阻碍经
济成长;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会提高生产效率;而市场的规模化(扩大)有助于生产的
专业化。
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 — 1823)在 1817 年论证了“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开放进口将促进一国集中资源和劳动力生产自己最擅长的产品,从而提高经济效
率。例如,英国养羊业的发达适合重点发展毛纺业,葡萄牙则在生产葡萄酒上得益于
土壤和气候便利,两国可以从互贸中获得比本国更廉价的同类产品,从而提高经济规
模与效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国与国之间不存在贸易壁垒为前提的,因
此也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贸易自由化。
19 世纪 30 年代起,英国国内主张放弃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当时,英
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已有足够的竞争力,企业家因此希望消除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他们
意识到开放进口后,进口价格较低的食物和原料也有助于降低工资和生产成本。
金融家同样注意到开放英国市场有利于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
1838 年,英国曼彻斯特企业家科布登(Richard Cobden)和布赖特(John Bright)
组成“反谷物法联盟”,寻求废除维持谷物价格但是导致致英国劳动力成本企高的《谷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