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20

文化 \  18   青年:塑造或被塑造




                                                                                        无邪”“暖心”等各色标签,

                                                                                        沉溺其中的粉丝为此买单,
                                                                                        并熟练运用网络自媒体塑造

                                                                                        并加固这一形象。而且,这

                                                                                        种偶像的塑造是双向的。粉
                                                                                        丝在塑造偶像形象的同时,

                                                                                        也在被这种粉圈思维所塑造:
                                                                                        看到负面新闻爆料便大怒,

                                                                                        这是伪造诬告;看到正面新

                                                                                        闻则大喜,我偶像天下第一;
                                                                                        旁观者若是想“妄议朝政”,

                                                                                        便恶语相向——肯定是有人

                                                                                        专业黑,看不得自家偶像业
                                                                                        务能力强还能赚钱。从此,

         偶像成为其至高信念,粉圈套路化的语言成为他在网络上唯一的交流方式。

            粉丝和偶像的这种畸形关系,源自资本和个人的双重塑造。一方面资本分析市场需求和喜好,将明星包装并设立一个虚

         拟的人设,明星为此努力运营维持完美形象;粉丝则信服此形象,围绕其进行赞美安利,并被迷恋同类形象的粉丝群体塑造
         着追星观念。可一旦形象崩塌,塑造失败,原本痴迷的粉丝便开始破口大骂。正如鹿晗曾经走的是迷人单身的偶像路线,由

         此聚集了众多对他进行爱情幻想的粉丝,当他公布恋爱,就彻底破坏了那些“女友粉”对他的幻想塑造,由此招来了恶意的
         攻击。这场塑造与被塑造的交锋中,除了资本,无人是彻底的赢家。

            实际上,追星没有过错。有想要消费特定文化形象的粉丝,有愿意饰演这个形象的偶像,不过是文化市场合理的等价交换。

         甚至被资本、被社会塑造这件事本身也无可避免,人的社会性注定了他在一定程度上要接受他人的凝视与批判。不仅仅是明
         星与追星族存在着被塑造的问题,整个社会中这种无形的塑造无处不在。

            网络上风靡的 A4 腰与蛇精脸,体现了社会中个人身材的被塑造的一面。人的身材原本有胖又瘦,脸型也是各不相同,

         却在审美上被强行拧成了单一的一种,除此之外便无“美”可言。信服这种审美的人,以这种审美凝视自己的身材,便永远
         也无法满意——他们过度节食,吃下广告里推销的减肥药,眼里只看到纤细的魅力而非强健的价值。这种被动塑造下诞生了

         多少畸形的“唯有瘦最美”的观念,产生了多少瘦弱又病态的躯体。

            “回家乡考个编制就好了不用那么努力”“成绩再好还不是为差生打工”“女孩子现在读书厉害,以后就比不过男孩子了”
         这些耳熟能详的老生常谈,在不经意间塑造着我们的个人价值观。一旦真的接受了这种观念,被动地承受了这份塑造,原本

         应该奋发向上的年纪就会变得倦怠而无所得,原本蓬勃昂扬的岁月就会成为一地鸡毛。
            人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若屈从于社会中现有的塑造,人就如同一块任人揉捏的橡皮泥一样,无法坚定稳固地立足于世。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