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23
苏大青年 \ 21
访
何为青年,为何青年
——专访苏州大学文学院陈子平老师
谈 引言
“五四”在年复一年的纪念中迎来了“一百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激动人心
的热情,只是我们永远不能重新回到历史中,与百年前的青年们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对这个宏伟的历史事件依旧缺乏
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五四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当时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有些什么影响?民主、科学之外五四还有哪
些被忽略的特质?我们说的五四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当代青年是否还有着与百年前的五四青年一样的担当和胸怀?
怀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文学院进行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陈子平老师,陈老师在这两个小时的访谈中,用缜密的逻辑
和清晰的思路为我们找到了对五四意义进行阐释的新的空间;用理性与激扬交织的个人情感唤醒着我们对于这个历史
事件的感动;将五四精神用最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交由我们去继承。他带领着我们以一种回到历史现场的眼光找
到了答案。
访谈
《苏大青年》:老师第一次对五四产生深刻认识是什么时候?
陈老师:首先要看怎么理解“深刻”。
从学术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上了大学之后,而且是在对现当代文学产生兴趣之后,我才开始觉得五四开始
深刻起来。这里的“深刻”就是我们开始发现对五四的理解有了不同的路径和结论,可能我们会看到和原
来理解的不同的五四。后来,我看了美籍华人周策纵写的《五四运动史》以后,就我个人而言,我开始有
了对于五四不同的理解。“深刻”即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史料,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我们一直不知道
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是谁。可能不是我们知道的匡互生,而是一个叫段锡朋的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
其实是蔡元培动员出来的。蔡元培把段锡朋、傅斯年、罗家伦、许德珩、康白情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告诉他们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决定。我以前也一直不知道段锡朋这个人,我是很晚很晚才知道的,是
在我上了研究生之后,把当时所有的关于五四的材料都找了过来之后,我才能够知道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