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28

访谈 \  26   何为青年,为何青年


                    下来了”,传统道德是不会这样的,父亲那是威严的,你怎么能看到父亲“臃肿的背”呢?“子为父隐”,父

                    亲有弱点你是不应该讲出来的,那(朱自清)这就是现代人的意识,现代道德的意识,是社会伦理的重新组合,
                    你发现孩子对于父亲,他不再是一个跪在地下的子孙的象征,而是一个站着的人面对父亲来熟悉他。冰心写母

                    亲的时候说“万能的主啊,我赤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写的也
                    不是传统的母女关系,母亲所有的情感,都是母女之间人格平等的一种情感,所以当母亲得了胃病,她的抒情

                    方式是“我也希望得一样的病,因为那时候母亲皱眉是天下最美的姿态”,这不是一个传统的道德抒情,唐宋

                    八大家、《古文观止》上是不会有这样的文章的。这是大量的冲破家庭伦理,大量的冲破社会伦理,大量冲破
                    传统道德所导致的结果,所以我不同意说五四缺乏社会伦理和道德的改革,恰恰五四最先突破的就是社会伦理

                    的改革,而不是民主科学。

                    比方说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
                    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就是社会伦理的改变。比方说娜拉走后会怎样,鲁迅思考的是“她要么回家,

                    要么可能死亡”,这不是鲁迅反对女性走出家庭,而是鲁迅给女性设想了下走出家庭以后,怎样更好地生存,

                    把握社会伦理。五四口号没提社会伦理,不代表五四只是民主科学的改革,它首先就是冲破传统社会伦理的束
                    缚,所以鲁迅小说里集中火力攻击的就是传统的社会道德,就是对社会伦理改革的思考。



             《苏大青年》:所以说制度改革体现民主科学,文学改革体现社会伦理?




             陈老师:社会伦理改革在文学上体现的更深刻。我们再看一些例子,比方说徐志摩爱上林徽因,爱上凌叔华,爱上陆小
                    曼,这就是传统伦理道德的突破。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这么做,而是这就是这方面的体现。五四那代人勇敢

                    地冲破社会伦理,包括林徽因在徐志摩死后把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残片在家里挂了一辈子,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小说中社会伦理体现的更具体全面,但不是说只有文学中才有社会伦理改革,当时的《东方杂志》举行了好几

                    次关于社会伦理的讨论,这不是从五四开始的,而是在戊戌变法之后,已经有了萌芽。所以我们看五四文献,

                    重新审视五四运动的时候,我们不能光看宣传口号,而是要看五四实际做了什么,因为宣传口号只是在后来总
                    结历史的时候把大量的东西都删掉了,历史的叙述往往是概括,删去不需要东西,留下需要的部分,所以历史

                    往往丰富得多,真实的五四远远比我们了解的复杂、深刻得多,我们看到的五四,是浅薄、浅层次、非常简单、

                    逻辑化的。



             《苏大青年》:五四通常和新文化运动被放在一起,有人打比方说二者就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您觉得这样的比方恰

                    当吗?



             陈老师:可以这样说,但弱化了五四的政治意义。假如我们从文化变革的角度来说,五四是新文化运动一个集中的表
                    现,新文化可以从《新青年》、陈独秀开始,主要要求青年有世界的眼光,有民主科学的意识,有一个改造社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