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29
苏大青年 \ 27
会、民族的理想。到了五四,是以最极端的火烧赵家楼的方式来表现青年强烈要求社会变革的欲望。从这个层
面来说五四和新青年理想是一致、不矛盾的,因为他们逻辑是一致的。但是单纯拉出来就这方面来讲,则削弱
了五四的政治意义。但我认为五四的政治意义是更重要的,是不能被忽略的,因为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对不合理
社会制度的反抗。
《苏大青年》:新文化运动是各种新思想爆发的表现,它在文化上面存在各种主义,比如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这
些思想对五四的爆发都有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呢?
陈老师:我们后来说“文学是人的文学”等观点,其实都不是从这个政治的角度来说的。既然文学是人写的,那它应该
就是人的各种方面的表现,各种艺术的表现,而不会仅仅是一个因素的表现。所以我不太同意文学有所谓的“纯
文学”。我们有时候说一部文学没有文学的因素,那是在它完全用于政治宣传的情况下,比如一些在历史特定
时期的写作。所以文学包含政治,这是文学的应有的因素,不是因为文学反映了政治它的文学性就失落了,也
不是因为它包含政治因素它就不是文学,判断的标准应该是:它是否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说乔治 • 奥威尔的《1984》,它实际就是一个政治的作品,但我们不能说它不是好文学。又比如卡夫卡
的小说,他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可以看成反映政治主题的作品,《城堡》《审判》《变形记》,人心灵的扭曲,
荒诞的社会等等,都能从政治学的角度思考。所以我不太同意文学不能反映政治,或者说文学应该脱离政治,
这是很荒谬的。如果我们认真来看,在高度集权的社会里,其实任何问题都能归结为政治问题。因此文学与政
治是无法分开的。像鲁迅的作品,虽然都是写人性的问题,但其实都与政治有关。比如《狂人日记》,是对中
国传统政治的否定,比如《阿 Q 正传》,是对中国传统革命特别是农民起义的否定,比如《伤逝》,它除了
写爱情,也存在对传统婚姻道德的批判。从极端的意义上说,所谓的政治问题就是文学问题,所谓的文学问题
也是政治问题。如果一个作品用文学的方式来展现政治,那它就是文学作品。评价一个作品的好坏,不是说它
是否脱离了政治,而是它如何用文学性的、打动人心的方式来让读者接受。而且现在中国的作家好像都进入了
一个误区,觉得不关心政治就是好作家。而我觉得真正的好作家应该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关心政治,那样他
才能有更深刻的洞见与眼光来面对这个世界。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永远写不好作品的。但我也并不是说文
学就一定离不开政治,我的意思是文学与政治是不矛盾的,不是截然两分的东西。
《苏大青年》: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我们现在了解五四的意义何在?
陈老师:我觉得强调五四的意义不在于爱这个国家。而是在于,首先青年人要意识到,他们是青年群体,是时代的青年,
不仅要关乎个人的利益,更要关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关心人类。如果一个青年觉得这个社会与自己无关,
那五四也就丧失了意义;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五四的意义就在于开启了现代化历程,让我们蹒跚走进了现代的
门槛,对我们有永久性的激励和鼓舞,让我们永远处在激动人心的缅怀当中。五四也不是爱某个机关某个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