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26
访谈 \ 24 何为青年,为何青年
陈老师:至少给我的感觉是青年没
有朝气。我给孩子们上课,
我站在讲台上我觉得我是
青年,虽然我年纪很大,
但我可以站在那儿谈笑风
生,下面的孩子们都一言
不发……
《苏大青年》:那我们继续谈回
五四,您觉得当年的五四
青年是自觉的呢还是被裹挟的呢?当时的学生会不会觉得,大家都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包括现在的
青年也是这样,既然大家保持沉默,那么我也不敢发声了。
陈老师:重回历史的话,这两种因素都有。
有的人是自觉的,有的人是被裹挟的。就算是所谓的三大领袖段锡朋、傅斯年、罗家伦,他们也是在蔡
元培把他们找过去以后,他们知道真相以后,他们才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在解读历史的时
候,要注意人的主体性的因素。就比如说烧赵家楼,烧不烧它是个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说被裹挟去的,
这种可能性有,但是比较少。而且的确是自觉的,完全是自主的选择并且可以显示出他内心的决绝的。
他以这个方式表达对北洋军阀的反抗。没有所谓的裹挟不裹挟,这是自我选择的一个过程。五四青年,
主动站出来承担了历史的责任,这是肯定的,但是也许他们被一些契机所裹挟这也是有的。但是不管他
是主动承担还是带着裹挟,但是我们对五四的评价应该是这样,是说他们青年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没
有回避自己在这个时代当中应该担任的角色。所以不能因为说他们被时代裹挟了我们就贬低他们,他被
裹挟也是一种选择。因为裹挟也可以退让,比如说到了赵家楼也完全可以不去点这个火,或者躲在后面。
不必划分裹挟的还是自觉的,只要是历史上发生的就是一种主体性的发挥,是一种主体性的选择,不管
是主动的担当还是被动的参与,都是没有逃避青年的责任。在那个时代只要是参与了就是没有放弃青年
的责任,是以一个青年的身份,加入这个意识,加入这个时代的行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历史人物的
一种同情性的评价。
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裹挟,都是体现了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所以不存在主动选择精神就更加可嘉,
这是不一定的。被裹挟的也许会成为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原先积极主动参与的也许就消极了就退
让了。回过头来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参与的他们都显示了那个时代青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