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39
苏大青年 \ 37
运动”。
不过,五四那天事态的发展,也有着偶然。
北大的陈平原老师就专门谈过这一天。陈老
师注意到,那天是周日,天气晴朗,学生到
了使馆区等了半天找不到人,已经开始不耐
烦;某一学生提出去附近曹汝霖家,立刻得
到响应。结果到了曹家也没人来对话,在门
口又等了半天。这个过程中积聚了不少怒气,
加之北京五月的日头已然很晒,拥挤的人群
情绪开始变化。然后又在一学生的提议及领
头翻墙而入的行动下进入曹家,曹不在家,
但怒气得发泄,最终酿至过火行动,还放了
一把火。从这个过程来看,这一天的运动确
实有着偶然。其实运动走向过火的时候,一
些领袖学生如傅斯年等并不支持,是提前离
开了游行队伍返校的。
学生关心国事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事情,
因为像你们一样的学生本来是应该在大学里
读书的,不应该完全投入到社会运动当中去。
五四时期,不论学生走上街头或是北大校长
1919 年 5 月 4 日,农历四月初五,在这个平
蔡元培一反常态让学生参与庆典、参与社会
淡无奇的星期天,来自北京十几所高校的大约
活动,都表明这是一段相当特殊的时期。
三千余名学生创造了历史。他们高喊“还我青
岛”、“废除二十一条”、“惩办卖国贼”、“誓
记者: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 死不承认和约”等口号,奔向使馆区。
锋,您认为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 图为 1919 年 6 月示威的学生。
什么作用?
鲁萍:青年学生自然是五四运动
的主力军,他们确实开启了一些变化, 用 )。同时,青年学生推动的五四 自身也越来越自信。因此,在以后
引领了新的潮流,对五四当时乃至后 运动也使得新文化运动的成果特别 遇到事情时,他们都想站出来发言,
来都是有推动作用的。时为青年的罗 是文学革命从精英阶层逐渐推及到 影响国事,这显然不应该是学生的
家伦即说五四精神在于“学生牺牲的 普罗大众。 常态。在另一方面来看,这也造成
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和“民 再就是,从此以后,学生的力 了部分学生的烦恼,学生本该是安
族自决的精神”。当时青年学生的热 量开始被重视。五四运动时期是一 分读书的,但“国”似乎也不可不顾,
情确实感染了工人、商人,促成了“三 个非常态的时期,学生本不该参与 那该怎么办,读书还是救国?这样
罢”运动,影响了政局,并有拒签和 政事,但是经过五四运动之后,学 的烦恼自然也是五四的附产品。
约的结果 ( 当然也有代表团外交官的作 生在政治方面的力量被逐渐放大, 然而处于时代的漩涡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