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41

苏大青年 \    39

         些思想都很让人敬佩,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



             记者: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那您认为五四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何推动作用?


             鲁萍:五四之际,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并不多。仅仅是李大钊在 1918 年俄国革命胜利后写过《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那是最初的了解,还不深入。五四运动前后,国内各种思想、主义盛行,马克思主
         义只是其中一支,还没有胜出。大概是到了 1920 年时,李大钊、陈独秀和来中国寻找革命同盟者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
         斯基接触后,开始有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意识,于是成立研究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小组,《新青年》上“马
         克思主义专号”、“劳工专号”显示了五四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稍后便在这样的基础上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所谓“南

         陈北李,相约建党”就是讲这样一个过程。若说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大概除了这一时期期刊上的研究
         和宣传,更重要还是一战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人的西方榜样发生了变化。原先中国学西,西方是一
         个整体的榜样。但一战后,英法所受创伤巨大,德是战败国,欧洲开始没落;日侵占山东,中国不可能学。五四前,
         美国曾是榜样,可巴黎和会“公理战胜强权”的谎言使得国人对美国也失望了。这时近邻俄国却获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一两年的了解,加上时人受进化论的影响,“新俄”成了最新最好的榜样,于是开始
         走俄国路,也就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那时在各种传播的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因其面向美好的未来、是根本性的指针,
         且具有全能的智慧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十足的吸引力。这大概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个影响。







             记者:我们知道五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同时兼有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色彩,内涵丰富,那您自己对
         五四精神有什么独到见解呢?



             鲁萍:谈不上独到。与很多学者一样,我仍然认为五四在思想解放上是有大作用的,是日后各种社会改造思想之奠基,
         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五四时期,新思潮非常活跃,各种思想都有,不仅仅只有民主与科学、自由与平等观念
         的传播。新村主义 ( 日本传来 )、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以至基尔特社会主义、工读互助主义等等都一齐涌入,有些提

         倡甚至已经到实践的层面。这样百花齐放的局面对于当年的中国当然是一件好事。思想的多元意味着探索的多元,思
         想的碰撞与冲突也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五四精神是牺牲的精神,也是解放思想走向新世界的精神。当然,可能还有
         更丰富的层面,比如从讲个人到重集体重国家,比如从五四到五卅又有变化,这些都表明五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说,新时代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不负厚望,勇往直前。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