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43

苏大青年 \    41



             回顾百年 ---- 当今视角

         下的五四运动

             百年五四,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读。纵观
         来看,就是从“具体任务”到“精神继承”的过程。
         1919 年,五四运动很具体。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罢免
         几个他们认为的卖国贼。从中国两大政党的角度出
         发,共产党与国民党都把五四作为自己(党)精神
         重要的源头。许静波老师说:“但从一百年前的眼
         光来看的话,它就是一场觉醒运动。”在这个层面上,
         五四运动是一道分界线。在此之前,爱国是一部分
         人(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的事。但在五四中,知
         识分子为先锋,上海及各地的工人为主力军,这样
         的阵容造就了这样一场全民族的觉醒运动。许静波
         老师介绍道:“但到了今天需要有一个更加超越的
         看法,不仅仅是一两个具体的任务,而是关于五四
         的核心精神 ---- 担当和理想。钱理群先生说现在越
         来越多的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只有自己功
         成名就,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却没有发展的话,这样
         的成功就没有灵魂。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一味牺牲
         的价值观偏向理想化,但在哪个时代都需要有这样
         的理想主义者。”                                           (编剧:许静波  摄于上海嘉定图书馆话剧现场)






             五个时代 ---- 百年传承

         中的变与不变

             话剧中不同时代青年们的共性 ---- 责任与担
         当成为这五个故事的串联线索。他们的身份跨度极
         大,有十年蹉跎终赴高考的知青魏明海,有求学海
         外的陆一新、邓琳等,有投身抗战事业的西南联大
         学生,还有 20 年代艰苦奋斗的爱国进步人士们。
         尽管身份不同,但他们坚持的信仰与理念却是一样,
         有担当有理想。许静波老师认为:“与百年前的那
         些青年们相比,当代青年有不同的价值观,在具体
         的行为上与他们不相符合,但是我们仍然秉持着最
         本质的责任与担当,这是‘不变’。所谓‘变’,
         仍然是具体任务的不同。戏中青年的选择,四十年
         代去延安,五十年代留学学子回国,七八十年代为
         了祖国的强大而放弃个人的理想与家庭。每个时代
         赋予青年们的任务不同,但所需要坚守的精神是一
         样的,这种精神的传承正是我们纪念五四最根本的
         目的。”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