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苏大青年》第61期
P. 40
访谈 \ 38 不负时代厚望,勇敢追求远方
我以为,当代青年应结合实际结合时代
发扬五四精神,具体来说应是有所为有
所不为。我总觉得年轻人心中始终要有
理想,哪怕遥不可及。并且,这个理想
不是琐碎的实利的,而是长远的宏大的,
是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整个人类的思考
与关怀,要以自己的方式来为社会尽一
份力量。也就是说,不论我们眼下在做
什么,我们的眼光都是看向远处看向未
来的。借用一句流行的话语“生活不止
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的,
当有“远方”。
记者:五四运动时期涌现大批优秀
爱国志士,请问有什么给您留下深刻印
象的人物或事件?
鲁萍:很多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我觉得自己对那个年代和人物,
如钱穆论国史一样,充满“温情与敬意”。
如中共早期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如
人以至边缘知识分子往往激进。如 20 年代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就 倡导白话文运动的胡适,如时为学生的
颇有引导思想的倾向。那时有青年去信问在动荡的年代应该如何选择自 傅斯年、罗家伦,如为新青年写了第一
己的道路,如果想读书该去哪里读?恽代英就回信说,你所有的苦恼其 篇白话文《狂人日记》的鲁迅,以及同
实都是因为社会的大环境不好,所以第一要做的自然是加入到改造社会、 样作文很多并通拉丁语的周作人,如学
救社会的队伍中来,等大的方面的国家、社会变好了,个人的苦恼就不 问非常精深但性情狂傲的章太炎等等,
是苦恼了。 他们各有不同、每一个人都很独特,但
都有着对世事的敏锐观察与思考,并走
向行动。包括当时一些看似守旧或不那
么新的人物,例如林纾、杜亚泉、张东
记者:五四精神对于当代青年成长有什么启示? 荪等,他们的主张也都值得思考。这些
人可谓最后一代的“士”,如傅斯年所说,
鲁萍:学生在校园里自然应该将重心放在学习上。五四时期是一个 他们的思想新、信仰新,可是,在安身
非常态的时期,国家的大变动使青年所看所感所思和当代青年都很不一 立命处他们还是传统的中国人。也就是
样,所以不能以当年青年所为要求如今之青年。不过,我们当然还是可 说,他们有“天下士”的关怀,他们的
以从中汲取力量。比如五四运动所传达的爱国精神、对自由、民主、科 立足点都在中国,思考都是面向未来的,
学的追求等等,或者如罗家伦当年所言的“牺牲的精神”都仍有可取之处。 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中国的未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