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No.16 關照季刊 May 2023
P. 19
第十六期 季刊
兩種較易於現代人能實作的方式進 而漢傳佛教中,在晚課時亦會
行說明。 念頌〈普賢警眾偈頌〉:「是日已
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
1、定時思維死亡的觀修
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
對於現代人來說,每天的時間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往往都被家庭、工作及日常生活所 又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
佔據,其思緒也不可能無時無刻憶 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
念著「死亡無常」,更何況思維結 不信乎?傳不習乎?」
合行動成為慣性,也並非一朝一夕 上述種種的方式,筆者認為
可成。不過,擬可嘗試定時思維的 可以集中在睡前思緒最為安定時操
作法,再進一步培養落實於生活的 作,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在一天中有
細節中,這樣在死亡無常突然到來 實踐積極生活的目的,假若今天就
前,或可有所助益。 是你最後一天,是否有所不足與遺
憾,亦可對每日生活作一個梳理及
《西藏生死書》中有一段敘
整理,透過日復一日的反思與提
事:「許多西藏的禪觀大師在睡覺
策,相信長遠以來,更能夠在日常
前,都會將杯子倒空並倒扣杯子放
生活的思維與處理上,有著更為正
在床邊,他們從來就不確定明天是
向的能量及行動。
否會醒過來…他們時時刻刻都想
到立刻就會死。」( 索甲仁波切, 2、落實生活中的慈愛與利他
2015:30)
噶千仁波切曾言:「各個宗
在《靈性與變化之歌:七世達 教都對生命價值有各種說法,但共
賴喇嘛選集》一書中也提到:可以 通的就是純粹的慈愛,這是一切
嘗試於睡前進行觀修,想像死亡的 眾生都具備的。」( 噶千仁波切,
感受、痛苦、無助與悲傷,了悟自 2023:26)。所謂的慈愛就是善待
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 (Mullin 每一個眾生,將利他的心與行動結
3
trans, 1982:61)。 合,真誠付出。
3. 原文為:「身體平躺在最後一張床上,口中呻吟的最後幾句話,心理想著最後的往事回憶,
這場戲何時會發生在你身上呢?」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