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读写有方》7月刊
P. 40

TEXUN
                       XIEZUO
                       XIEZUO      TEXUN                                                                                                                                                    XIEZUO   TEXUN
                                                                                                                                                 这道作文题材料的重心落在最后一句话上,即“心在哪里,风景就在
                                                                                                                                            哪里”。而该青年作家写的高考作文不是从材料的这个命意出发,而是根

                                                      ଀ഽ֝ཿ                                                                                  据材料内“八年还是当乡长”抨击官场时弊。探究乡长“八年未获提拔的
                                                                                                                                            原因”不是命题人的本意,判卷老师给出低分,是符合阅卷组的要求和评
                                                      ——审题立意定基调                                                                             分细则的。
                                                                                                                                                 其实,高考作为“国考”,命题老师会尽最大的善意,表达字斟句酌,
                                                       文 / 江西省白鹭洲中学 黄友祥
                                                                                                                                            力求精准,以期学生能读懂题意,发挥出应有的写作水平。
                                                                                                                      黄友祥                        2010 年,江西卷的作文要求是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

                                                                                                                          江西省特级教            论文。命题者特意加了一段提示性语言,“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
                                                                                                                      师,江西省高中语文             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
              导语                            XUNLIAN  ZHIDIAN                                                          学科带头人,江西省             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
                                             训练支点
                  今天谈的是审题立                                                                                            领军教研员,江西省             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为逐步训练学生的谋篇布局和说理分析能力,我们细分议论文                                                                         命题者的本意是选择社会缺失、考生又熟悉的素材作为命题材料,让
              意的问题,这个话题尽                                                                                              语文高考命题组、阅
              管老生常谈却又不容忽                 写作训练目标,本期训练目标为:ബี৫ၩ。                                                         卷试评组成员;她既             考生有话可说,从而可以“以我手写我心”。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视。审题立意可以说是                                                                                              研且教,研究高考,             命题者在材料中设置了“寻找、渐行渐远、消失”等词语,意在告诉学生“找
              高考作文评分的基石,                    XIEZUO  ZHIDAO                                                            研究课堂教学,走专             回童年”有两个关键词——“找回”和“童年”,哪一个都不能忽视。“找
                                             写作指导
              一旦审题失误,无论写                                                                                              业化发展道路。               回童年”,实际上就是“找回单纯,找回本真,找回快乐……”只有通过
              得多好,都不能算作一                                                                                                                    这样的联想和置换,才可以打开思路,不至于偏离命题意图。
                                                               审题立意指导
              篇成功的作文。材料作                                                                                                                         如今,各省市作文题均以材料作文形式体现,对于材料中的信息、语
                                             审题立意的话题虽然老生常谈,却又不容忽视。一旦审题失误,
              文的审题立意至为关键。                                                                                                                   境,考生必须准确理解,逐字逐词分析,不漏掉任何信息,读透材料再下笔。
                                         偏离命题意图,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                                                                                                                    不能“信手拈来”,随意下笔。
                                             网上曾报道湖南省 2014 年高考考生、某青年作家起诉湖南教育
              行文前的审题立意。                                                                                                                          就近五年高考真题分析,材料作文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种类型:
                                         考试院一案,起诉理由之一是“其高考作文《最美乡镇干部为何八
                  明代王夫之说得好:                                                                                                                      (一)“观点立意”作文题
                                         年未提拔》仅得 29 分,评分不合理”。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所谓“观点立意”作文题,写作者分析材料寓意,并根据寓意确定写
                                             作为青年作家,写一篇高考作文自然不成问题。但是,高考写
              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作观点。这种作文题可以抛开材料写作,不需要紧紧围绕材料写作。这类
                                         作和文学创作不一样,高考作文命题的出发点不是选拔文学苗子,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作文题的特点是材料是用来提炼观点的,并不是写作的主体内容。
                                         而是考查高中毕业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包括思维、表达、积累等,
              材料作文同理,“意胜                                                                                                                         例:2014 年全国Ⅰ卷作文题
                                         为了公平,高考写作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准确理解题意、把握命题
              则文胜,意败则文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
                                         要求,是写好高考作文的第一道门槛。
              “意”这一“统帅”首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
                                             这位青年作家的作文得 29 分并不冤,其主要问题是审题立意失
              先通过审题和布局做好                                                                                                                      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过的低矮独木桥,能突
                                         误。以下是 2014 年湖南卷作文题:
              “战略部署”,而后统                                                                                                                      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率材料、言语等“各路                                                                                                                      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
              大军”,去夺取辉煌战果。
                                          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
                                          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奋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的                                                                        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
                                          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                                                                        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
                                          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内容和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0                              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亚里士多德                                                                                       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                                         41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