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伤寒论善缘图解
P. 7

本             濕(太陰之上,濕氣主之,故也)
          太陰


                                                                中氣                  陽明(胃與脾為表裏)
                                   本經之標、本、中三氣



                                                             標(主外)                          太陰









                                    病        (以下承接少陽經)如少陽之邪未罷,勢必傳入太陰,則治太陰,必兼治少
                                    機        陽。若全不見少陽之經腑證,則專治太陰,方為合法。
             太
             陰
             經
             證
             解                              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自利益甚,手足自溫是也。夫太陰主濕
                                            而惡濕(太陰為陰經,與陽經有別。寒邪由太陽、陽明、少陽,此際寒
                                            邪全化為熱,並無寒邪之形,即有寒者,皆由太陽誤下,而寒陷於內者
                                 經          有之。務要知得少陽火邪,傳至太陰,即從太陰濕而化為濕邪,為傳經
                                 病          病機主腦),少陽之熱邪入而附之,即從濕化,濕氣太甚,阻滯中脘。
                                 (          邪乘於上,則腹滿而吐;邪乘於下,則腹痛自利。四肢察氣於胃,邪犯
                                 本
                                 經          脾未犯胃,故雖有吐利,而手足尚溫也。主以理中湯,直守其中,上下
                                 自          自定,乃握要之道也。若桂枝倍芍藥湯,是太陽經症誤下,而寒邪陷入
                                 病          太陰之內也(三陰症,原不在發汗之例,不應用桂枝。若此方而用桂枝
                                 )          者,仍是複還太陽之表也,須知)。
                                            。



                                                         夫黃者,土之色也,今為濕熱蒸動,土象外呈,故周身皮膚盡黃。陽者,
                                                         邪從中化(中者,胃也。少陽之熱,不從太陰之濕化,而從中化,胃火與
                                                         濕合,薰蒸而色黃);陰者,邪從濕化。陽主有餘,陰主不足,陽者主以
                                        陽黃陰黃症
                                                         茵陳五苓散,陰者主以附子理中湯加茵陳。立法總在濕熱、陰陽二字分途
                                                         ,外驗看病人之有神無神、脈之有力無力、聲之微厲,則二症之盛衰立決
                                                         矣。 (本經恒有之病)






                                                          夫飲者,水之別名也,即以一水字括之,不必另分名目。名目愈多,旨
                                                          歸即晦,學者更無從下手,故仲景列于太陰。太陰主濕,濕即水也(本
                                                          經是水,複得外來之客水),水盛則土衰,土衰即不能制水,以致寒水
                                           五飲症
                                                          泛溢,或流于左,或流於右,或犯心下,或直下趨,或化為痰,種種不
                                                          一,故有五飲之說焉。經云:“脾無濕不生痰。”即此一語,便得治五飲
                                                          之提綱也。治法總不外健脾、溫中、除濕、行水、燥脾為主,因其勢,
                                 變                        隨其機而導之利之,即得步步立法之道也。
                                 症


                                                            夫痹者,不通之謂也。經云:“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勝為行痹,寒
                                                          勝為著痹(行痹流走作痛,著痹痛在一處),風為陽而主動,風行而寒濕
                                        著痹行痹症             隨之,故流走作痛;寒為陰而主靜,寒停不行,風濕附之,故痛處有定。
                                                          風寒濕三氣,閉寒經絡,往往從本經中氣化為熱邪,熱盛則陰虧而火旺,
                                                          濕熱薰蒸,結於經隧,往往赤熱腫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熱潤燥。若忽突
                                                          起,不赤不痛,則為溢飲所致,又當溫中除濕,不可不知也。
        美國雙桂書院 製作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