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百年香港中式飲食
P. 31
百 年 香 江 中 式 飲 食
不少地踎茶居是以「 如 」字為名,有:龍如、寶如、福如、九如、榮
如、天如、富如等,但最著名的是位於荷李活道42號 A 的貴如,曾兩度在
伊利近街新址營業,約2005年才結業。
另一間為莊士敦道163號的敏如,為灣仔的大眾食堂,亦聚集不少建
築工人,等候「 工頭 」招募往各地盤開工。
地踎茶居的裝潢及陳設都較為簡單,以實用為主,枱面多為白雲石或
玻璃,以便清理。店舖的後半部為點心及包餅的製造案枱,再後是廚房。
整大籠蒸熟的點心由售點員用肩帶掛在身上,每個大蒸籠可放約二十
碟如淮山雞扎、鵪鶉燒賣、山竹牛肉等。
部分點心如乾蒸燒賣、牛肉角、蝦餃、粉果,以至各種餅食和包點、
糯米雞等,則逐件夾上一小碟奉客,小蒸籠早期是較少採用的。
當時的茶居亦流行在每枱放上一兩大碟如香蕉糕、雲片糕、油香餅、
「 大發 」糕等糕餅,由客人取食,按件計數,由於不時有擺放了一整天而
乏人取食的現象,殊不衛生,約1960年便被取消了。不少大茶樓,如高陞
等的歌壇亦有這種形式。
五十年代的消費是甜點每碟二毫,鹹點三毫,雞球大包亦售三毫。但
最受歡迎的卻是售四毫的碗頭及盅頭的牛肉餅飯、豬手飯、芽菜炒河和糯 位於中半山蘇豪區的第三代貴如茶樓,約2000年。
米雞,只吃一份便可飽肚了。 士丹頓街與中和里交界的牛記茶室( 第一代 ),約1992年。
在冬天,不少茶居於門前的行人路旁設一灶台,製作煲仔飯,亦大受
茶客的歡迎。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