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百年香港中式飲食
P. 90
百 年 香 江 中 式 飲 食
茂羅街及汕頭街 位於鏞記酒家斜對面的「 福建五華號 」,為一平民化的福建小館,在
有仔記和操記飯店 1970年,個人約花三至四元可吃一頓豐盛的晚飯。
結志街的源源酒家為一相連舖的館子,曾於1970年代末在改建的新
皇后大道東 大廈內經營,但後來對面建成一垃圾站後便結業了。
蜀風飯店及肥仔記酒家 位於俗稱「 為食街 」的士丹利街之小館奕群英附近亦食肆和大牌檔雲
集,早期的「 蛇王芬 」亦位於此,「 為食街 」的現象現時仍維持著。
譚臣道 閣麟街26號的陶志園,約開業於1905年。早期為供應「 唉士忌廉 」
昌記粥麵 ( 雪糕 )和牛奶的西式食館,後來改為以廉價小菜和粥麵的小館,尤以
「 石斑粥 」馳名,不少公務員和中環上班一族光顧。
北角英皇道 鏞記酒家於1942年在廣源西街( 現為中遠大廈所在 )開業,同年遷
雲華飯店 往永樂東街32號,曾遷往軒尼詩道鵝頸橋旁的僑民飯店。和平後的1945
年尾,再遷往砵甸乍街30號 A,1950年代合併30號 B 的新都麵室擴張營
稍後開業的還有禮頓道的鳳城酒家,以及利園山道的雪宮仙館。 業。1965年遷往威靈頓街32號原為「 大景象酒家 」的現址。
1960年代,其馳名的燒鵝瀨粉及雲吞麵,每碗均售一元。1974年鏞
上述小館當中,位於現盈置大廈所在的敘香園飯店,後來發展為高 記已成為蜚聲國際的名店,但其燒鵝每小碟仍只售五元,茄汁斑塊則售
級酒家,在灣仔駱克道及尖沙咀漢口道皆有分店。 六元。
位於德輔道中和德輔道西的公團酒家,是最早以燒鵝馳名的小館。 荷李活道的街坊飯店吳源記及仁和,於1960年代末由一位「 黑骨源 」
陸海通飯店、珠江酒家、新國民飯店及太平館為毗連或鄰近的館 所經營,1970年代發展為一間位於東街交界的吳源記酒家,每日午市聚
子,鄰近還有金石酒家和亦樂園飯店。新國民於1960年初改為第二代的 集了不少摩羅街及荷李活道的古玩舊物商和愛好者。
三興粥麵,太平館則遷往東區。金石酒家於1970年代末改建為鑽石酒家。 位於鴨巴甸街「 王老吉涼茶莊 」隔鄰,面向九如坊的三層高山海酒
位於皇后大道中88號的鑽石酒家,曾於1960年改建,落成後仍在新 家,於1950年代前為「 新均益 」,小菜亦甚可口,於1970年代中結業。
廈的原址經營,後來更在駱克道及西洋菜街和德輔道中開設總分店。 中上環的著名小館,還有位於「 潮州巷 」( 皇后大道西至文咸西街間
皇后大道中中央戲院旁餘慶里的合記飯店,供應街坊小菜和粥粉麵 的香馨里 )之多間。早期有用游水黃花魚「 拆肉 」製「 魚麵 」的嘉源,稍
飯,馳名的「 大蝦粥 」或稱「 蝦王粥 」。滾熱的粥內藏一約半尺長的大 後有斗記、陳勤記、兩興和尚興等。1960年代末,已有機會品嘗他們的
蝦,粥面浮著鮮橙紅色的膏油,1960年代每碗售三元。 滷鵝、沙茶牛河、蠔餅、雙丸河粉,以及斗記的魚麵。「 飲飽食醉 」之
皇后大道西的庸記和得記飯店,為西營盤街坊熟知的粥麵小菜和燒 餘,還不忘前往小巷旁文咸西街之街檔享受甜品「 鴨蛋白果清心丸 」。
味小館,早期皆為一兩間舖位之小館格式,後來亦發展為崇樓大廈,可 順帶一提,於1970至1990年代間,在現時「 蓮香居 」斜對面,接連
惜兩者皆於新大廈內經營了一段時期便結業。 「 三角碼頭 」旁,干諾道中的一段皇后街,有多間經營潮式食品及火鍋之
位於威靈頓街( 現華豐燒臘所在 )的萬國飯店,以大量中國字畫作裝 店舖及大牌檔。一到夜晚,整段皇后街聚滿食客及泊了多輛汽車,十分
飾為茶客食客所熟知。同街接近鴨巴甸街的嘗新及毗鄰的襟江酒家,亦 熱鬧。
為著名食店,嘗新前為西餐廳,而襟江的前身為三多及太昌茶樓,其地 還有兩家位於上環畢街與孖沙街交界( 金銀業貿易場對面 )的館子
廳為著名小館,有不少「 撚手 」菜式,包括「 玻璃蝦球 」。 和大牌排檔「 小杬公 」,及粥檔「 何生記 」。小杬公於1970年代大事發
襟江約1982年被改為第二代的蓮香茶樓。 展,在各地開分店,包括在大道中龍泉茶樓原址開酒家。何生記則以生
9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