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12cases
P. 9
產的模式設計的。學生就像工廠的原料,經過複雜的工序,經歷嚴格分工的
生產者(教師),經過嚴密的質量控制和精細的質量篩選,進入社會。不管
什麼學生,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被放進這個大機器,用這個機器來決定
每個學生的前途。我這樣說,應該不算太誇張吧!
但是時代不一樣了。工業時代的大機器、大生產、大機構,已經逐漸被
很小的、很扁的、很鬆的、「一站式」的組織所替代。人的機構屬性、行業
屬性,逐漸淡薄。每個人都需要在不斷的變更之中、不斷的浮沉之中、不斷
的挑戰之中,闖出個人的生存空間和成功機會。
年輕人已經不再滿足於教育為他們設下的固定程式,而過
時的學校制度,也不再能保障他們有可期的未來,他們需要
「不一樣的教育」。
然而,適應新世代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教育的不一樣,到底是怎樣
的?大家都不知道,都在摸索。也許,未來的教育,就是不一樣,就是沒有
固定的模式。不是從今天的一種固定模式,進化到明天的另一種固定模式。
也許,百花齊放才是明天的模式。因此,不要小看今天看來小規模的、不成
熟的、還沒有結果的嘗試。他們很可能是新世代教育的萌芽;教育的未來,
很可能就是建築在這些新鮮而富有活力的嘗試之上。
程介明教授
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