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社科学术研究入门及经验
P. 44
好的研究者都作自己的“假想敌”?-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Like
Defending a Case
原创:刀熊 刀熊说说 2月1日
今天的这篇文章希望能有助于理解两个相关话题:一是在我们自己写学术文章的时候如何
构思文章的结构;二是在读文献的时候如何理解别人的文章结构。
我刚读博士的时候特别困扰的一件事就是reading. 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类专业(所谓
的“文科”),我大概不是唯一一个hate reading的人。我的生活状态就是reading,
reading and more reading. 每天都有没完没了的学术文章要读。我记得当时有好多词
不认识,就把生词查出来然后用中文标记在文章上,文科的学术文章什么话题什么例子都
可能谈论到,于是生词就一大片一大片闪亮亮地铺满了我的reading。我当时大概是GRE
和托福考试的后遗症,总觉得要端正态度反复阅读,直到把这些拗口难懂的句子吃透为
止。 为此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
然而我一度非常不服气的就是为什么学术文章都一定要写的这么枯燥无聊,感觉似乎不写
得晦涩难懂就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正规的学术文章似的(有过相同困扰的同学请举手)。我
那时对此愤恨而不屑。 第一学期有一周的reading里有一篇我那门课的教授自己发表的
文章,我记得自己当时认认真真只字只句地读了好几遍还是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到了
上课的时候,seminar嘛大家都是很随意的,我们一篇一篇文章地聊,聊到教授写的这一
篇,他像拉家常一样讲了讲为什么当时要写这篇文章,跟谁收的数据,以及这篇文章想说
什么,用了不到10分钟,让我茅塞顿开。我回家路上就气哼哼地想,明明可以用十分钟
就解释得这么清楚,非要云里雾里、长篇累牍、繁琐晦涩地写出来,为什么啊?这分明就
是学者们在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里为了多些乐趣而建立起来的毫无必要的规则嘛?我也不
能理解为什么学术文章都要有大同小异的结构和特定的组成部分,比如为什么非要用一些
奇奇怪怪的方式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呢?为什么非要有一个部分叫“limit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的部分呢呢?为什么literature review和data collection非要分成两
个部分而不可以混在一起写呢?
后来文献读的越来越多当然意识到这些文章还真不是没话找话没事找事,其中有个故事值
得一说。我博士时候的导师比较年轻,我入学的时候刚拿到tenure不久,她和另一个教
授两人一起发表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管理学相关的一个新概念,简单来说就
是提出概念A和概念B是不一样的,以前的研究都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而新的数据
显示这是不同的两个construct. 结果他们这篇文章没发表出来多久忽然有一篇新的文章
发表出来,来自一位该领域资格颇深的老教授,文章题目上就点名道姓地指出我导师的那
篇文章有重大缺陷,概念A和概念B就是一个概念,整篇文章意指我导师那篇文章有大大
小小的诸多错误和漏洞,驳斥文章的结论完全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