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社科学术研究入门及经验
P. 45
后来我听说这种情况是不太常见的事情,至少在我们领域是不常见的 (我猜自然科学领
域可能更常见)。而且这种并没有提前预告一下原作者就发出文章来横加批评的方式在学
术界多少有点rude,我导师作为一个junior scholar大概当时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然而
她并没有就此打住,她和合作者在仔细研究了那篇攻击的文章之后就开始了新一轮更大规
模的数据收集,一年之后发表了新一轮数据分析的结果,详细回应了攻击文章里提出的每
一条质疑和批评,再次证明自己此前提出区分开这两个construct的论证是正确的。这场
你来我往没有硝烟的战火总共持续了好几年,让我见识了领域内革新性观点的提出时常会
带来多大的挑战,以及作为一个学者是多么需要严谨充分地设计和论证自己的研究,才能
够经受得了这样的挑战。如果当时我导师的第一篇文章确实有那么多纰漏或错误,那么这
种并不常见的来自senior scholar的学术挑战应该会对一个junior scholar带来不小的声
誉和信心上的影响。然而交锋之后证明了她的research是solid的,这反倒build up了她
在该领域的profile.
这于是让我有点理解为什么学术文章要严谨而完备了,因为如果不严谨不完备,你的文章
可能被别人误读,可能对后来的研究者形成误导,也可能引起其他学者的攻击。另外最直
接的结果当然就是你的文章不会被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接收。美国主流的学术期刊都是采用
peer review的方式审阅和接收文章,也就是3位你不知道是谁的研究者对你的文章进行
盲审,如果你的研究方法和论述方式不够详实准确不能自圆其说,那么文章当然很难在
peer review中被通过而得到发表。比如虽然你自己可能觉得数据充足论述完整,但
reviewer 可 能 会 批 评 你 用 了 五 个 interview 能 力 不 同 的 访 谈 者 收 集 的 数 据 ( 所 以
interviewer的不consistency影响了数据的reliability); 比如reviewer会说你的sample
size 太小了,虽然在你收集到的这100个人里是这种情况,但并不能推广到更大的人群之
中(generalizability太小了);比如reviewer会认为你解读数据结果不当,明明是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而你解读成了causal relationship,所以研究结论并不
valid,不能发表出来误导此后的学者们。
西方文化中这种喜欢“争论”出个水落石出的特点明显要比东方文化强烈许多,除了
reviewer在发表论文的期刊标准上把关,你在学术会议上的presentation要准备迎接听
众的大大小小的质疑和提问,你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个观点要准备迎接同学和老师的反对意
见和刨根问底,你随便去开个会都可能看到与会者忙着各抒己见互相争论。这种争论背后
是对“truth”的尊重和追求,是相信真理越辩越明,是对绝对不能“和稀泥”的普遍共
识。逻辑和争论不是我们东方文化的显著优势,我们讲“和为贵”,我们觉得正反相生、
好坏相依,争论起来意义不大而伤了和气,事情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就好。然而讲到运用
科学方法进行学术研究,不得不说我们东方人恰恰需要学习西方文化中的这种“较真”的
劲儿。不仅对别人较真,更需要对自己较真, 这种较真的态度到了学术研究中就达到了
一 个 极 致 。 ( BTW, 关 于 东 西 文 化 对 比 有 一 本 写 的 很 好 的 书 ,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and Why by Richard E.
Nisbett, 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