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實習成果報告書
P. 10

實習過程 ─七月













               永春陂工作坊                                                                                                              業界龍頭蒞臨指導案子

                由於公司秉持由下而上的規劃方式,規劃前舉辦工作坊與當地居民、使用者、學者等討論想                                                                            在學校,常見的是報告或作業交由老師                                很幸運的,不論是老師指導哪個案子,
               法及彙整各自需求為相當常見的方式,因此在實習期間參與了許多場工作坊。                                                                                  指導方向與提點,若能邀請到業界人士更                               都能在一旁觀摩討論內容,只是討論內容
                                                                                                                                   是難得少見的機會。不過即使是業界,執                               是我沒甚麼觀念的防災部分,完全聽不懂。
                永春陂工作坊除了邀請學者進行專題講座外,還有下午的願景工作坊。進行方式是由                                                                              行案子時依然會有難以察覺的盲點或瓶頸,  只依稀記得幾個重點不斷被提到 ( 勉強能
               專家帶著所有報名者,透過類似桌遊互動、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討論未來的濕地公園該如                                                                              邀請業界龍頭或其他夥伴來指導、討論是                               理解的部分 ),大概是台灣的都市更新大多
               何規劃設計。其中,不同的角色便會有不同的立場及需求,如喜歡種菜的阿嬤、當地的                                                                              讓案子更完善的方法之一。                                     聚焦在建築是否能新建,忽略了其他防災
               生態要角大赤鼯鼠等。另外也透過交換角色來讓參與者理解到維持生態環境的重要。                                                                                                                                和都市設計層面的部分,有待改進;以及
                看見平常生硬的基地圖搖身一變成為遊戲的底圖,加上色紙及樹叢便成為未來濕地藍圖,除                                                                            實習期間也見過許多大有名氣的業界龍                               不論是蟾蜍山或是仙跡岩,都被都市的灰
               了感到新鮮也讓我看見遊戲設計者的用心。另外,此  次活動民眾參與相當熱烈,本來就不排                                                                          頭如──陳亮全老師(註一),來指導案子。 手指入侵開發,使得滯洪效果下降。只能
               斥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我玩得更是開心。
                                                                                                                                   當時主要是來公司指導另一個組別負責的                               依靠山腳周邊的滯洪地 ( 還是滯洪線 ) 來解
                 從這場工作坊,我得到了一些對於畢業展覽呈現的形式。開始思考是否能運用這樣寓教於                                                                           案子,前面提到的依山案也一道麻煩老師                               決等等。
               樂的方式將想傳達的所學內容與看展者互動,既有趣又能學習到新知。                                                                                     指導。
                                                                                                                                    看見全公司從上到下所有同事、經理和                                 雖然整個會議討論內容與我所學專業相
                                                                                                                                   老師都敬重有加,幾乎是列隊歡迎陳老師,                              差甚遠廳的也不是很明白,但領教到即便
                                                                                                                                   即使我這個小小實習生沒負責甚麼事還是                               是業界,在操作案子上依然會虛心請教並
                                                                                                                                   覺得非常緊張。且突然之間公司裡所有有                               從中學習如何使案子更完善,也對不同領
                                                                                                                                   大圖的案子通通掛起來,非常壯觀,真的                               域有了接觸,也可說是收穫良多!
                                                                                                                                   是空前盛況。






























                                                                                                                                   註一:陳亮全老師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亦是我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主任。精通專業包
                                                                                                                                   括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防災、社區建築、社區研究等科。







            10
                                                                                                                                                                                                                      實習成果報告書        1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