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實習成果報告書
P. 14

實習過程─小柴屋










               小柴屋工作坊


                為了達到活化空間、打開小柴屋的目地,                              雖然是要打造攤車,但更重要的目的是
               即便在提案結束後,公司依舊固定在每周                              希望社區民眾一起參與。因此在設計工作
               三於小柴屋駐點並不定期舉辦活動,亦透                              坊時除了將期程拉長、門檻降低,也加入
               過活動認識許多團體及伙伴。                                   許多討論、創意發想的部分。
                                                                工作坊大致分為討論需求、製作模型與
                第一場接觸到的工作坊是印尼藝術家                               最後完成一比一大小的攤車,為期約兩個
               Anang Saptoto 帶著大家一同分享自己理                       多月。訂定工作坊內容的多由同事及木工
               想中的家或社區的空間。看見開放整潔的                              師傅討論,我則負責協助活動的進行。
               小柴屋很難想像以往被隸屬於社區死角的
               模樣,也讚嘆透過大家的努力可以將空間                               從一開始需求討論的部分,可能因為是
               活化成這樣。也是難得以英文進行討論的                              靜態活動,參與的小朋友顯得興趣缺缺。
               一次經驗。                                           但開始製作模型後,大家玩的不亦樂乎的
                                                               神情表露無遺,更別提最後開始拿起鋸子、
                                                               電鑽等工具,敲敲打打完成整個攤車。我
                                                               的木工初體驗也是在這裡完成的!


                                                                其餘在公司的期間,我也整理到之前在
                                                               舉辦講座的逐字稿,順道聽了小柴屋和在
                                                               大安區小白屋的由來及興建歷程等。才明
                                                               白究竟有多少人在小柴屋這塊地付出心力
                                                               和時間。
                                                                相較於一開始存著「為什麼要這麼克難
                                                               在這種沒水沒電的地方辦活動」或「為什
                                                               麼要這麼盡心盡力經營」的心態,之後參
                                                               與活動或駐點,更能理解這麼做的意義何
                                                               在。


                之後的攤車工作坊占了大部分的時間。                               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工作坊開場時問了
               小柴屋附近雙蓮國小星光班 ( 註一 ) 的小朋                         參加的小朋友們為什麼要辦這個活動?有
               友會固定到公園「奉茶」,但每每都需要                              小朋友回答是「沒事找事做」。雖然令我
               跟街坊鄰居借桌椅,相當不方便。於是大                              們哭笑不得,但也真的是要藉由這樣「沒
               家集思廣益,計畫與附近木柴街 ( 註二 ) 的                         事找事做」才能讓小柴屋這個地方活絡起
               木工師傅合作,一齊打造可以推動奉茶的                              來,被更多人看見。
               「攤車」。




               註一:   由中華牧人關懷協會以課後照顧的方式,駐點輔導雙蓮國小弱勢家庭的小朋友。與小柴屋是合作許久
                     的夥伴。
               註二:   寧夏街,又稱「木柴街」。早期因鄰近港口,許多出口木頭多經由此處運送,久而久之聚集木材加工
                     店家,形成台北地區聞名的木柴街。與鄰近的「打鐵街」興城街和稱「台北工具箱」。現則因產業外
                     移等因素逐漸沒落,盛況已不復見,相當可惜。




            14
                                                                                                                                                                                                                      實習成果報告書        15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