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實習成果報告書
P. 12
實習過程─八月
參與文山社區大學會議
做參與式規劃除了透過工作坊瞭解使用 印象深刻的是,會議中,我們拿出依山
者的需求外,與在地團體連結也是不可或 案的簡報想與在場的老師分享及討論。
缺的一環,例如對文山區營造相當有貢獻 我原以為這幾個禮拜看著公司的同事,
的文山社區大學。 對這個案子不斷地忙進忙出,蒐集實地調
公司與文山社大已是合作許久的夥伴, 查資料或網路文獻,簡報裡許多資訊應已
每季皆會有固定會議討論文山區未來發展 完善。沒想到在場老師一開口就指出了
方向。非常幸運的,我可以參與、旁聽這 一些遺址在文獻上難以找到的訊息 ( 其中
次會議。 有建議有指正 ),例如仙通橋遺跡因為政
黨的明爭暗鬥而沒落、或哪些里的里長的
文山社大辦公室位於景美國中內,參與 所作所為等。當然也不缺與我們分享他們
會議的除了文山社大校長外,清一色是正 幼時對水圳、道路或商家記憶的老師。
在任教的老師們。在場的大多是土生土長 這些都是難以從文獻上找到的,卻是最
的在地人,也有特別對文山區研究的文史 珍貴且可信的資訊等,當下深深體會到為
工作者。而議程之一是關於景美渡船口以 什麼做研究需要訪問耆老的重要性,以及
及河川圳道意象再造等,其實和公司的依 做參與式規劃不可忽略的部分。
山案隱隱約約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同樣
必須對文山區的歷史、地理水文演變有一
定的了解,建造的成果才會有歷史價值。
實習過程-小柴屋
除了前述提到的工作內容,還有一個在我實習期間佔了很大部分地方──小柴屋(註一)。
小柴屋工作內容除了每周三固定駐點外,亦有許多場的工作坊在這裡舉辦。在實習結束前
我也接到了製作小柴屋周邊導覽手冊的任務。小柴屋可說是另一個我實習的「空間」。以
下將逐一介紹我在小柴屋所見所聞!
註一:小柴屋位於大同區民權里保安街 3 號旁。原為廢棄老屋,是當地社區死角。後來透過公司與臺北市
都市更新處、社區居民共同努力下,與土地產權關係人協商,認養並整理了這塊空間。目前以「社區打樣
工坊」的概念經營,希望能成為社區的達人們與設計師、居民互動的場域。
12
實習成果報告書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