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demo
P. 6
石鼓猶存缶翁韻
西冷又見金石風
吳昌碩(1844-1927),浙江省湖州安吉縣鄣吳村人。本名「俊」或「俊
卿」、自號「昌碩」、「昌石」、別號「缶盧」、「苦鐵」、「大聾」等。是
二十世紀中國最著名的金石書畫大師,西泠印社首任社長。集詩、書、畫與印
於一身,吳昌碩承前啟後,為金石畫派一代宗師。
早年家難壯年困、晚年藝壇成大老 金石篆刻、石鼓文稱譽於世 高貴華麗、色彩鮮艷的牡丹當素材,又創新結合具高風
雅意的水仙等花卉為「雅俗共賞」,也不禁令他長嘆:
吳昌碩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是前清舉人,愛好書畫篆刻,從小耳濡目染 以篆刻入手,吳昌碩閱歷大量金石碑文、璽印與字 「可憐富貴人稱羨,未見名花結果時。」
下,才十歲的吳昌碩就對篆刻產生濃厚興趣。但十七歲遭逢洪楊之亂,家鄉安 畫,成為人文畫家的典範,功底深厚。43歲那年,喜獲
吉被太平天國攻陷,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吳昌碩以《別蕪園》一詩回憶: 中國最早文字石刻「石鼓文」精拓本,吳昌碩如獲至 《白牡丹》、《富貴神仙圖》、《牡丹水仙圖》
「在昔罹烽火,鄉閭一焦土。亡者四千人,生存二十五。」待二十歲回到家 寶,此後半生每日石鼓臨摹不輟,且「臨氣不臨形」, 及《玉堂貴壽圖》等傳世之作陸續被世人推崇,然筆
鄉,一片殘磚瓦礫,只能晚讀日耕,兩年後憑藉其天賦與努力,順利考取秀 終脫去窠臼,創出獨有面貌。其篆刻從浙派入手,專攻 墨間無不懷著吳昌碩極複雜的情感。在他看來,牡丹
才。但仍以刻印養家,不喜仕進,五十六歲時因家貧,經朋友薦舉,赴蘇北安 漢印。好古而不泥古;又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 是「有色無香,大似不通文墨美人。尊為花王,顧之
東縣當官,卻因目睹官場險惡文化,僅一個多月即掛冠求去,還刻印「一月安 法體勢融入書畫,所臨石鼓文融合篆刻用筆,凝煉遒 瓊台金屋,僥倖太過。」、「富貴神仙渾不羨」,表
東令」以明志。 勁,貌拙氣酣,極富金石氣息,被日本收藏家譽為「唐 達了吳昌碩一生無意仕途,始終像陶淵明般瀟灑而無
後第一人」。 憂無慮的文人意趣;畫梅則「如山谷美人」呈現其傲
既為書香名門之後,吳昌碩渴望在藝術上出人頭地,四十歲的吳昌碩路過 骨不屈、逆風而上的愛國情操;對竹,吳昌碩更是情
上海,拜訪文壇大老任伯年,向十里洋場投石問路,並於五十歲才開始真正學 金石書法入山水、寫意花鳥啟新元 有獨鍾,讚嘆種竹淡泊,足以洗盡人間塵埃;畫菊
畫,但始終不得願,作品乏人問津,直到七十歲才真正於上海金石書畫界站 呢?題詩則是:「亂插滿頭歸來晚,且開笑口對西
穩腳跟,並先後擔任正名後的「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以及上海重要金石藝術 吳昌碩的花卉木石筆力厚重老辣,力透紙背,又縱 風。」以致於四君子在缶翁筆下細描慢繪,既好看,
書畫團體「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會長。在生涯最後的十餘年中,終於如願 橫恣肆,氣勢雄強,佈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 又懷著樂觀的情緒,題材一起步,便直入文人畫的堂
成為中國二十世紀之初,最重要的後海派藝壇大老。1927年,吳昌碩因突患中 白,虛實相生,喜用濃麗,色澤強烈鮮豔。繪畫則受徐 奧,逐步攀登上繪畫藝術巔峰。
風,在滬寓辭世,享年84歲。幾年後由門人故舊將其遷葬至浙江餘杭縣超山報 渭、石濤和八大山人影響甚深,然題詩高雅,有別於徐
慈寺西側山麓,墓門石柱上刻有沈淇泉所撰聯語:「其人為金石家,沉酣到三 渭慣有的冷寂與孤絕。自古文人雅士以梅蘭竹菊入畫謂 為舊世界送行,為新世界接生,這位畫壇大師,帶
代鼎彝,兩京碑碣;此地傍玉潛故宅,環抱有幾重山色,十里梅花。」成為吳 之「雅」,繪牡丹吐豔謂之「俗」,身為文人畫家的吳 領中國近現代藝術巨匠開啟了二十世紀初年的新紀元。
昌碩一生最佳寫照與註腳。 昌碩,為了生活家計,偶爾亦不得已附庸眾人品味,以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