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論語愛(完整版)_Neat
P. 116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法官),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
               矣!如得其情(實情),則哀矜(憐憫)而勿喜(不要幸災樂禍)。」

               (19.19)



                       (1)《書·呂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

               (2)《晉傅玄·法刑》:「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哀矜之心至也。」
               (3)《唐皎然陪餞宣諭蕭常侍》:「昏墊宸心及,哀矜詔命敷。」

               (4)《明宋濂進大明律表》:「由是仰見陛下仁民愛物之心,與虞夏帝王同一

               哀矜也。」




                     《張愛玲小說集》短短的幾句序~『我希望讀者看這本書的時候,也說不定

               會聯想到他自己認識的人,或是見到聽到的事情。不記得是不是《論語》上有

               這樣兩句話:『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我們明白了一件事的內情,與一

               個人內心的曲折,我們也都『哀矜而勿喜』吧。』




                         不同人生經驗,造就出來不同性格,不同的處世態度,或人生基調,我們

               多常根據自己的觀點去批判或解釋,即使結論常是模糊的。群我關係裡『哀矜

               勿喜』是待人的最大寬容與體諒,張愛玲自己或許處在一種極孤獨的情境裡,

               但她對周遭人的處境與事故,她是懷著同情與設身處地的。清寂孤絕的張愛
               玲,她竟說了這樣一句充滿同理心,同情心的話,讓人感動不已,感動之餘,

               不也讓人對人的想法,有了一個些微的沉澱與釐清...。





               《論語愛》(104)每天五分鐘 2019/9/12

                       衛公孫朝(公孫,複姓,朝是其名)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孔子學於

               何人?焉是副詞,什麼人)?」子貢曰:「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

               功業和禮樂文章),未墜於地(未曾衰落失去),在人。賢者(有才德的人)

               識其大者(禮的意義),不賢者識其小者(禮的儀節條文),莫不有文武之道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