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論語愛(完整版)_Neat
P. 111
《史記.孔子世家》敘此事,於孔子離楚葉邑返蔡之時。
鳥獸不可與同羣
(1)「隱居於山林,是與鳥獸同羣也。」
(2)「吾自當與此天下人同羣,安能去人從鳥獸居乎?」
(3) 鳥兩腳有聲無音,獸四腳無聲有音,人之異於禽獸「道不同,不相為
謀。」而已矣。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而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論語》
(16.11)孔子不願忘天下,惋惜隱者不明己之用心耳。 亂世中隱者以明哲保
身為要,與山林田野為伍。而有志之士則風塵僕僕、勞碌奔波,千里跋涉,以
道濟世來改造社會。兩者形成強烈對比。 六祖壇經中云:「迷時師度,悟了
自度」眾生迷失,都需明師指點「迷津」,明師渡我,我渡眾生,不可只當個
自了漢,自立立人己達達人,自渡而後渡人,進德修業不枉此生。
《論語愛》(98)每天五分鐘 2019/9/6
子路從而後(此與上章相連,既另一日,夫子已過去,子路因事後
來),遇丈人(老人,隱者),以杖荷蓧(以手拄杖,荷是負,蓧音掉,當為
芸草器,即鋤頭之類)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四
肢不勞動),五穀不分(不辨辨菽、麥等),孰為夫子!」植(插立)其杖而
芸(除草)。子路拱而立(表敬意)。止(留)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煮
飯給他吃),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
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士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
如之何其廢之?欲潔(清高)其身,而亂大倫(大倫有五:父子有親,君臣有
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
知之矣!」(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