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論語愛(完整版)_Neat
P. 145
然把隱公刺殺了,因果報應,魯桓公的夫人齊姜是齊君的女兒,齊姜在家就和
兄長襄公通奸。回娘家時,桓公也一起去齊國,有人勸諫,桓公不聽,被彭生
勒死,後來彭生被殺。後來的三家孟仲季,就是桓公後代,稱為三桓,僭越周
天子的禮樂,三家中的季氏後來又被陽虎把權,一代代倒楣下去,糟不可言。
《論語愛》(129)每天五分鐘 2019/10/7
孔子曰:「益者三樂(ㄧㄠˋ心有所愛好),損者三樂(ㄧㄠˋ);
樂(ㄧㄠˋ)節禮樂(ㄩㄝˋ禮樂來節制人),樂(ㄧㄠˋ)道人之善,樂
(ㄧㄠˋ)多賢友,益矣。
樂(ㄧㄠˋ)驕樂(ㄌㄜˋ驕縱為樂),樂(ㄧㄠˋ)佚遊(惰慢遊蕩),樂
(一ㄠˋ)宴樂(ㄌㄜˋ沉溺於宴飲取樂),損矣。」(16.5)
「樂」主要有三種讀音 一ㄠˋ ㄩㄝˋ ㄌㄜˋ
人應選擇所好,人心之好樂有益有損,明辨慎選,對身心健全有莫大的幫助。
「樂節禮樂」辨識懂得修養心性,必能達到隨心所欲不踰矩之境界。而「樂道
人之善」、「 樂多賢友」,能起到「見賢思齊」的效果。反之處於沒有道德約
束下放縱自己,心靈將被日益腐蝕,健康的身體也會耗損衰弱,對身心靈都是
有害而無益的。
「仁者」道之體,「知者」道之用:「仁者樂(ㄧㄠˋ)山,知者樂(ㄧ
ㄠˋ)水」,「仁」道之體,如山一樣不動不變,仁者亦以此為樂(ㄌㄜˋ);
「知」道之用,如水一樣常動常變,知者亦以此為樂(ㄌㄜˋ)。
「仁者安仁」亦是指仁者在「仁」的境界中不動不變;「知者利仁」知者在
「仁」的境界中常動常變,「仁」為體不動,「知」為用常動。「仁者」注重
不變,「知者」注重變動,不變為「安」,變動為「利」。總之,「仁者」,
「知者」都是得道者,「安仁」,「利仁」都是得道後的行道行為,即作為得
道者亦不會離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