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論語愛(完整版)_Neat
P. 76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門人記錄
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
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
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
響。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
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論
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
時,有《魯論語》(20 篇)、《齊論語》(22 篇)、《古文論語》(21 篇)
三種《論語》版本流傳。
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
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
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
《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
《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愛》(62)每天五分鐘 2019/7/31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
也。」(5.13)
『人性論』的問題,與『天道論』的問題,擺在一起,就有如生與死之
間,這當中到 底有沒有關連,北宋跟明末的理學裡, 充斥著這類的問題意識,
理越理越明,苗如知命以為人,知禮而秀以有所立,知言而實以知人知己。
《論語》詩、禮、樂,主要是取源自《論語》:「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8.8),詩、禮、樂的互動關係,就是講人格發展與成長的一個過程。孔子的人
格也要成長,不是一生下來就完整。十五歲之「志於學」,「志於學」應該 就
是「興於詩」;三十歲之「三十而立」,應該 就是「立於禮」;五十歲之「知